《二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
Q:为什么读这本书?
A:感受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际遇和见闻;感受俄罗斯民族;看极端情况下的真情;
看,很多在烦恼的东西不算什么,很多忌惮着不敢做的事情大可以去做,很多被忽略放在一边的东西才重要。
Q: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什么样的人?
A:作者生于1948年,前苏联乌克兰的斯坦尼斯拉夫;
24岁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曾担任中学教师,后专事记者行业;
27岁创作《我离开了农村》,记录一些离开乡土者的独白;
36岁发表《战争中没有女人》,以女性视角审视苏联卫国战争;
37岁出版纪实文学《最后的见证者》,记述二战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幸存者们的回忆;
41岁发表纪实文学《锌皮娃娃兵》,记录阿富汗战争时的前苏联部队,饱受争议;
49岁创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悼念切尔诺贝利灾难殉难者;
52岁政治避难迁居哥德堡和柏林;
65岁出版本书《二手时间》,讲述前苏联解体影响下的普通人生活;
67岁(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Q:作者在这本书里想说什么?
A:作者写这本书,是希望通过一点一滴、通过一鳞半爪,发现“家”的故事,寻找“社会主义”的内核,比如社会主义对人的灵魂中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她被个体所吸引,认为一个人身上会发生所有的一切。
为什么书中有这么多自杀者的故事,而不是普通苏联人民和平凡的苏维埃人物的传记?
是作者找这样一些人,他们执着于理想,将理想深深根植于自己内心,绝不妥协——国家成了他们的宇宙,取代了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不能像今天的人们这样,完全潜入和消失于个体生活中,把渺小看成巨大。
人们其实都愿意单纯的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作者认为,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从来不是这样。
整理于202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