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女性出发为视角的优秀作品,一些源自于作者本身是女性的缘故,一些源自于历史原因,比如设定的那个场景里,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更容易写出跌宕起伏的情节来,这些书也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冲击,成为心灵坚强的后盾。
《时间的针脚》也是一部极其优秀的作品,作者是玛利亚·杜埃尼亚斯(西班牙),作品长达40万字,大约有600页,她是一名老师,在还没有创作作品前,一直在北美的大学任教,之后在一边教学的情况下,创作了此书。作者表示,这本书的诞生和自己的国家、历史、家族有关,在书中出现过的许多人物,都是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搜集各种资料、档案、有存下来的报纸,并对一些亲自接触过当时历史人物的现存人物进行采访,而综合创作得来的,这种类型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真实存在的人物能给阅读者一种身入其境的感受,与主角一起走过时间的洪流,看清曾经的那个世界。
全文通过女主希拉的视角出发,母亲是一位裁缝,希拉从小跟着母亲在马德里生活,之后有过多年在马德里的裁缝店里工作的经历,这段经历为她之后起起伏伏的人生埋下伏笔,她从一个懵懂无知、沉迷感情的小女孩,遭遇到了人世间极大的背叛,在战争的洪流下,她被逼无奈的重新捡起了自己的裁缝手艺,在许多人的帮助下,慢慢脱胎换骨,成长为一位时装师以及情报员。书的节奏很快,诺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曾称赞此书是“一部包含了阴谋、爱情、秘密和温柔无畏等元素的小说”。阅读的时候你很容易入迷,因为人世的无常、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努力活下来的勇气和毅力,建议阅读时预留较多时间,不然被打断阅读感的你,有可能会不太开心。
希拉的生活舞蹈从西班牙的马德里,到摩洛哥的丹吉尔,再到得土安,之后又重新回到马德里,也在中间去过葡萄牙的里斯本,熟悉伊比利亚半岛的读者也许会明白,三个地方隔得不远,站在欧洲大陆最南端隔着直布罗陀海峡眺望,是可以看到非洲大陆最北端的,如果坐船从西班牙的塔里法或者是直布罗陀(英属)过去,也花不了多长时间。
故事的背景舞台在西班牙内战前,1908年-1956年,那会儿摩洛哥的得土安还是西班牙在北非的阵地,希拉一开始为了一个情场骗子,和未婚夫解除了婚约,和母亲分道扬镳,带着自己父亲留给自己的巨款和珠宝(她算是私生子)和情场高手飞奔摩洛哥,然而在知道自己怀孕的第一天,情场骗子携带希拉的所有财产远走南美,留下了在酒店住宿的大笔欠款和希拉一个人以及,腹中还没有诞生就夭折的小宝宝,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开头,大概花不了书里的几页描述,希拉硬生生把自己的人生从正常的轨道,拐到了最最烂的路线。
然而人生呢,充满了各种意外,之后西班牙内战爆发了,她在异国他乡,以泪洗面的面对巨额债款、失去联络的故乡,那里有她的母亲,生活在得土安的各种不适应,尽管那里有许多的从西班牙过来的人,她的心像死了一般,缺乏生机,直到当悲伤的足够久、哭到已经没有泪水可以流下来后,她重新开始捡起了自己的手艺,针线活,然后她从自己可以为自己的做的一些些事情里,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
希拉的翻身仗从此开始,充满了惊恐、不安的开端,走向了坚强、自信的道路,她和那些生活在得土安的最底层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她靠着自身的努力得到了警察的信任,独自一人积攒钱还清了酒店的欠款(其实是那位情场骗子欠下的);她甚至通过自己做裁缝(因为她做的是高端的时装款式,毕竟在马德里的裁缝手艺是跟着高端裁缝学习的)的关系,认识了许多在得土安的,具有渠道资源的达官贵人们的太太,把自己的母亲从战火纷飞的马德里,运用各种手段送来了摩洛哥。一开始的每一步,都暗藏杀机,但是她毫无办法,凭着想要生存下来的勇气,一步步坚强地挺过来,直至生活回到正轨,重新和母亲生活在了一起。
我是非常喜欢女主性格的,因为虽然她的确之前犯过很大的错,但是在人生低谷时期表现出来的韧劲,非常值得钦佩,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只有这样的感受,直到在前2周,我心血来潮的重新看了第二遍,发现其实女主性格的坚强、隐忍均来自于女主的母亲。
女主母亲从书的一开端就是一位非常内敛的角色,她独自一人抚养希拉长大,有着非常不错的手艺活儿,像所有的母亲一样,也会因为自己女儿被老板表扬而开心;为女儿放弃和公务员结婚,转而投入一个才认识2周不到的情场高手的怀抱而破口大骂;为女儿最后跟着别人远走他乡而哭泣,但是她最为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带着希拉去见生夫,也就是自己当年的情人的时候,希拉的生夫是一位工程师,在年老的时候想要见见自己的私生女儿,最后给了希拉一笔巨款,从房子出来的时候,希拉颤抖的不行(那会儿她还没有见过各种世面),问母亲,我该怎么办。
母亲说:孩子,那是你自己的钱,是属于你的,请你自己妥善处理,并且你要知道那的确是一笔巨款。
说这句话的前提是,马德里已经开始快要战火纷飞,母亲供职的裁缝店已经关门大吉,她只能靠着给街坊邻居修改修改衣服而赚得的一点点的收入过活,并且自己唯一的女儿这会儿已经跟着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男人去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了。她是如此淡定、无私并且认真的告诉女儿,自己是不会用那个男人的钱的,但是希拉可以,因为是她的父亲。
第二个场景尤其感动,我看哭了好几次。希拉已经在得土安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后,她利用一切资源,把母亲从内战混乱的马德里,偷偷接到了摩洛哥,那时饱受战争折磨的母亲,完全不能正常生活,不能正常进食,也无法说话,在希拉耐心和温和的陪伴下,母亲也和曾经的她一样,拿着针线活儿慢慢走出了阴霾,但是她从来不曾和希拉说过一次,关于战火里的那些岁月。
直到,希拉由于工作原因认识的总督的情人,来说服希拉,加入情报组织的事情发生。那会儿内战已经结束,但是欧洲情况堪忧,德国纳碎已经开始活动,二战的战火已经开始了,总督的意思是希望希拉可以回到马德里,以给各种达官贵人做服装的同时,搜集德国情报,然后给到英国人,希拉当然马上拒绝了,但是回到家的时候,她询问了母亲的意见。
母亲终于在隔了那么久之后,说起了自己曾经在战火下苟延残喘的种种,并且鼓励希拉去做情报员,“我们不是在为英国做事,而是现在的西班牙,已经经受不住第二次的战火了。如果你还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你应该去做。”母亲的勇气,最终推动希拉成为了情报员,正是有着这样子勇气的母亲,希拉才能成为最后那个一往无前的自己吧。
希拉利用裁缝的针脚,做成了摩尔斯密码,以此来传递情报,此项工作也与故事的主题丝丝相扣。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希拉也经历过很多可怕的时刻、恐惧的瞬间,以及再次遇到过心生爱慕的男性,情同手足的闺蜜们,但是最终她过着如何的生活,是否继续做着情报工作,抑或是重新回归裁缝店,和谁生活在了一起,又或者是从来没有再和谁生活在一起,作者给出的是开放性的结局,尽管书里的很多角色都是真实存在的,女主却真实是虚构的,小说的魅力即在于,真实和虚构的相互交相辉映,并且留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西班牙超过150万册的销量,基本上每30个西班牙人里就有1人读过此书。
“只要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想做的事情,那就是我的正常生活”书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希望每个努力的女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