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人间是剧场》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世间八法,从此这世间八法便在我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后每当某一种情绪开始发酵,慢慢的生出味道和形状,有了重量开始占据我的内心让它不再平衡的时候的,这“烙印”便会浮现,它默默的观照这味道和形状,体会出是何种“风”刮出了这贪、嗔、痴这分别心、妄想心、执着心,就像魔术师的把戏被看穿,这魔术的魔力顿时消散,风轻云淡岁月安好。今日我决定写一些文字让自己对这世间八法的了悟更彻底,也与世人分享这佛祖两千多年前亲自口述的智慧。
一、总述
书云:“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
这“八风”就是我们天天感受的日常遭遇。世人趋利避衰、喜乐畏苦、逐声誉恨毁谤、重称誉恼讥讽。而这八种遭遇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是外在而来的,并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了的,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当我们的面称赞也好讽刺也好岂是我们能控制的了的,三人成虎他人在我们背后的赞誉和诋毁岂能是我们能左右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常恨水常东这一时的得失和苦乐也并非你我能决定。因为是外在而生的,因为是空穴而来,因为是瞬息万变的,因为是互为因果的,所以叫“风”,而我们的内心和内心里彻底的了悟就是我们的避风港,让我们不执着于这漫卷的狂风,让我们不会风停而心不停。
二、利衰
“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
“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览云:失可意事曰衰。是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天下的苍生被司马迁这一句话总结的透彻无比。乾隆下江南来到金山寺,俯瞰长江船行如织,问高僧:这江面积上一天得过多少船啊?高僧答到:两只,一只叫名一只叫利。世人得则喜,失则痛,加则欢,减则苦。
人最原始的动力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和DNA, 趋利避害本是人之常情,情绪、工具、语言、逻辑,在这人类千万年来长长的演化成果清单上,用概率来思考问题始终不是人的本能,于是很多的得失被叫做运气,人们习惯于为了小概率事件而焦虑恐慌,但也会时常忽略大概率事件而不能未雨绸缪,人们得到的时候顺利的时候为自己的天赋喝彩自我感觉爆棚,失去的时候不顺的时候却总是归结于运气不佳感叹造化弄人,殊不知造化或曰老天何尝在乎过人类和人类的各种屁事一丝一毫,就如老子《道德经》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在世上唯有尽人事听天命,这天命说白了就是概率。人也唯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看淡这利衰得失才能安身立命。
有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利衰的转化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世上的因果千头万绪,万事万物的相互作用纷繁复杂,这一切岂是你我个人能左右的了的?!读史使人明智,这历史上的王侯将相成败得失哪个能叫做千古功业?最后不都化作这一页历史和一柸黄土?
更有痴人,不懂物极必反的道理,“利”的时候骄傲膨胀不可一世,正所谓天让人亡必先让人疯狂。孟子说的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面对这利或衰,我们应该把它们体会成一种风的两个方向而已,不要在我们的内心里起了分别心而好利厌衰;我们也不要起了执着之心攀附这利风;我们更不要因为妄想这二风一直只会刮一种而陷入疯狂或绝望。
三、苦乐
“苦即逼迫之义,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要览云:逼恼身心曰苦。是也。”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要览云:适悦身心曰乐。是也。”
人生实苦,苦多乐少,苦乐交叉着排满了人生,一部小说里说的好:“时间会改变一切,甜的不再甜,苦的不再苦”,苦乐本是这硬币的两面,造化弄人,玩着丢硬币的游戏。
我们心生的苦乐,源自于佛教揭示的“苦(Dukkha)”,“诸法皆苦”,这个苦英文翻成“suffering”, 但是它原本的意义远远比中文的“苦”和英文的“suffering”深刻,因为万事万物相互依存作用的关系,这世上本无恒常存在的实物和现象,一切都是幻化的短暂的不稳定的,此谓“苦”。而千万年的进化让我们只相信我们感官可以感觉到的,我们有限的思维能力可以推理到的,我们理解的“真理”是片面的、可变的、相对的、不完整的,唯有佛教向我们揭示了宇宙间绝对的真理。
这八风里的苦乐本是因着外界和它“苦”的本相对我们的刺激而产生出的主观感觉,但这外界的万事万物是无所谓苦乐的,有的只是我们的反应而已,佛法教我们的是自由,一种自由选择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是任由我们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一切来决定我们的反应,佛法渡我们过这无边苦海,就是让我们明心见性用我们本身具有的神性来超越这遗传和习性,从而获得最高级的智慧和最彻底的自由。
四、称讥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以美之。要览云:阳为赞美曰称。是也。”
“讥者,诽也。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要览云:阳为诽刺曰讥。是也。”
称讥是外人对我们当面的反馈,反馈有正面的,有中性的,有负面的。称是正面,讥是负面。此两风总是十级以上大风,很少人能不为所动,因其是当面的直接的大庭广众之下的。简单的反馈为什么能变成十级大风呢?这根源于我们最原始的渴望和恐惧:对被认可的渴望和对被拒绝的恐惧。在群居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一个人被族群不认可有时候可能会被整个族群驱逐,而独自面对荒蛮往往意味这死亡和遗传的丧失,相反称赞往往意味这更大的遗传优势可以把DNA更安全广泛的传播下来。可见称讥是对我们最原始人性的挑战。没有学过社会学和遗传学的释迦牟尼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用他的智慧无师自通地体悟到了这一层,把它们看作世间八风中的两风。
但是我们现在毕竟不再是原始社会,称讥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的有限,可是我们原始的本性却并没有随着我们的时代而进化,我们在本性上还是千万年前赤身裸体过着群居狩猎生活的原始人。一句称赞的话和一句讥讽的话还是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千万年前人类相同的生化反应,还是会让我们瞬间变成原始本性的囚徒。而囚徒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他人的评价总是由利益驱使的,受两个人之间的等级和身份差别的影响,会随着外界的一些变化而变化所谓花无百样红人无百日好。 即使是由客观的观察而作出的评价也往往因为角度和立场不同是片面的绝对化的,正所谓偏见。而一旦作出了评价往往不会随着你和情况的变化而及时的更正,正所谓成见。如此主观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把它当回事,让它去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和判断呢?
在面对讥讽时,我们只需用上述的视角去悉心审视,如果讥讽是真,我们视其为苦口良药,我们虚心接受,如果是空穴来风,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在面对称赞时,我们只需将其和讥讽等同视之,无需洋洋得意。
我们拥抱了世间八法,在我们的内心就有一盏明灯一副明镜,不需要外界昏暗的烛光,我们也能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前行的道路。
五、毁誉
“毁者,毁谤也。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潜地而讪谤之。要览云:阴为毁讪曰毁。是也。”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潜以善言而赞誉之。要览云:阴为赞美曰誉。是也。”
讥称是当面一对一的反馈,而毁誉则是背地里一群人的反馈,面对讥称你还可以互动一下,而面对毁誉则往往是被动的,因为是群体对你的反馈,其间的误差往往会被三人成虎般的无限的放大,而想要去消弭却是难上加难。盖棺定论是最狠的毁誉,生前是百口莫辩,身后更死无对证了。
除非是大恶人或者大善人,毁誉往往不一,同一时代如此,跨越时代更是如此,也会随着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对一个人的评判总是一个浮点,所以佛祖把它列为八风。而议论旁人是人性的一部分,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嘴长在别人家身上,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的言行和我们对毁誉的反应。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前人后一个样是为慎独。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接果子的树没人打,不管我们如何自律,总会有人在背后非议我们,但是清者自请浊者自浊,我们无需去徒劳无功的辩解,被别人搅浑的水,我们一笑了之,假以时日水自会再次清澈见底。
苏东坡是我最佩服的人,虽然“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典故由他而来,但是能在毁誉和其它凌烈的八风中活出个大写的乐观的人来,苏东坡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的失意,一世的潦倒,也不妨碍他诗文传千古,美食传天下,真乃是古今中外最健康的人格。
六、总结
经过一番的搜寻,终于查到“八风”出自佛经《世间苦恼经》( Lokavipatti Sutta,AN VIII.6.)。它是佛祖亲自的体悟和教导,它源自于佛祖对人性对你我本性的深刻的认识。
《世间苦恼经》云:”八法推转着世间,世间随着八法转。何为八法?利衰、毁誉、讥称、苦乐。如是听闻:未受教未开悟之人,利而不思:今利,其利也转瞬即逝、焦虑不堪、终会转坏。其不能究竟视之了其本质。其经历衰、毁、誉、称、讥、乐皆是如此。今苦,其不思:今苦,其苦也转瞬即逝、焦虑不堪、终会转坏。其不能究竟视之了其本质。其心为利为衰为毁为誉为称为讥为乐所困,其趋利避衰、恶毁喜誉、喜称恨讥、厌苦思乐,因喜恶趋避,其不能从生老死悲哀痛愁无望中解脱,其不能从受苦和压力中解脱。受教开悟之人利而思曰:今利,其利也转瞬即逝、焦虑不堪、终会转坏。其能究竟视之了其本质。其经历衰、毁、誉、称、讥、乐皆是如此。今苦,其思:今苦,其苦也转瞬即逝、焦虑不堪、终会转坏。其能究竟视之了其本质。其心不为利不为衰不为毁不为誉不为称不为讥不为乐所困,其不趋利避衰、不恶毁喜誉、不喜称恨讥、不厌苦思乐,因不喜恶趋避,其能从生老死悲哀痛愁无望中解脱,其能从受苦和压力中解脱。此为未受教未开悟之人和受教开悟之人的区别。
利/衰
毁/誉
称/讥
苦/乐
此等人类之情境不持续、不永恒、变化多端
了知此真相,智者能观照此等变化多端的情境
即不被利誉称乐迷恋
亦不为衰毁讥苦阻碍”
七、偈颂
利衰转头空
苦乐幻化急
讥称浮云过
毁誉总不一
八风吹不动
清凉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