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内容:365天陪伴式读书写作
《清醒思考的艺术》——领读:辛壬(2月15日到2月28日)
day3:
阅读内容:7确认偏误之一,8确认偏误之二,9权威偏误,10对比效应(书25-39页)
阅读主题:克服所有思维错误之父——确认偏误。
三个问题:
1.你在读书学习过程中是否犯过确认偏误,你怎样纠正这一思维错误?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一直相信一点,那就是想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必须努力学习。这也是老师们一直在提醒我们的。但是我们从未认真想过,努力学习真的一定会取的好成绩吗?我们来看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在努力学习的。但是除了努力学习,他们身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呢?敢于提问、好的学习方法、灵活的思路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可以发现这些优点,这样再延伸一下,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有些同学即便是努力学习,也未必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我的朋友小伟就是一个努力学习的人,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在我认识的人里几乎没有比他更努力学习的人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努力学习的人,在上完初中后就不上了,因为他没有考上高中。他真的是学习努力吗?是的。但是他只是听到了老师不断的告诫要努力学习,却没有去反思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怎么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很重要,但是掌握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样重要。努力不是钻牛角尖,而是把你最大的精力花费在最合适的方法上,这才是成功的要诀。
想要纠正确认偏误,首先当然是要意识到确认偏误给你带来的影响。你要学会用笔记记录当下的行为,尤其是与你的传统观念相违背的,反思两者的区别,积极地去寻找他们的矛盾点。其次在纸上写下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固定行为等,积极的去寻找证据对他们进行一一反驳,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行为,却对系统性地克服确认偏误有着良好的效果。
2.你如何做到让自己不盲目服从权威呢?
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对于权威的建议进行批判性接受,接受之前先询问自己,他说的就一定是百分百正确的吗?按照他说的去做,我们就一定会做的最好吗?还有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参考呢?不盲从权威,审视权威的言语,把权威当成一个比自己强一点的普通人就可以,因为权威也可能会犯错。
3.举例说说生活中对比效应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如何减少这种影响呢?
我常常不自觉的和别人的优点进行对比,然后发现别人如何如何好,自己如何如何差,因此越发自卑和内向。但是这种对比思维很明显是不好的,想要改变自己,首先就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如何改变,我有几点想法。
首先,看到别人的优点肯定是好的,这能让我清楚自己的不足,不要逃避,正视自己的缺点。
其次,古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正视自己的缺点的同时,还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更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还有,人比人气死人,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要学会和自己比,和过去的自己,昨天的自己,上一个小时的自己相比,现在的自己有进步吗?如果没有,赶紧去努力学习吧~
五个金句:
1,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
2,一种理论越是模糊,确认偏误就越强。
3,干掉你的宠儿。
4,因此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
5,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读书感悟:
确认偏误:
当我们认定一件事情后,我们就会为这件事找到各种证据证明它的真实性。万一发现了一两件和这件事有矛盾的案例,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来解释这个矛盾。总而言之,我们不会认为这件事是错误的,是失败的。这就是确认偏误。当我们出现确认偏误时,我们会过滤掉和我们现有的观点相冲突的因素,自动屏蔽对这个观点不利的信息,我们会活在我们“自己的世界中”。这毫无疑问是很危险的偏误。
赫胥黎曾经说过“事实不会因为被忽视而消失。”当我们像个帝王、像个独裁者一样拒绝所有对我们不利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做出的决定其实也是对我们不利的。想要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一定要学会认识和理解确认偏误。
1,正视和接受确认偏误。每个人都会出现确认偏误的行为。没有人可以摆脱,所以当你身上出现确认偏误的时候,不要拒绝承认,而要敢于正视和接受它,否则你连你的对手都搞不清,谈什么打败它?
2,一种理论越模糊,确认偏误就越强。比如说神学或者宗教学说,很多概念都是相对模糊的,因为神是虚无的,他们没有一种清晰的理论来解释神的存在。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摆脱确认偏误对我们的影响,首先就要学会梳理我们的认知理论。当我们的认知有充足的调理和清晰的逻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据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会被确认偏误所误导。
3,“干掉自己的宠儿”。在纸上写下你的认知信条,比如你的三观、日常认知、平时的思考方式等,逐一梳理,寻找可以反驳这些认知的证据,尝试干掉自己最认可的理论。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这是我们战胜确认偏误的一个有效途径。
权威偏误:
权威在我国有一个独有的说法,就是专家。我们经常会在媒体和父母的嘴里听到,某某专家说这个好,某某专家说应该做那个,要听人家的话,因为人家就是专家等等等等,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专家的话就一定是百分百对的吗?
当一个普通人对我们提出某个意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慎重考虑,也可能直接无视掉。但是当这个普通人换成了专家的时候,即便提出的是同一个意见,我们可能也会欣然接受。因为他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说的话是权威的。面对专家,我们大多数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电视广告一样,邀请一个“专家”来讲解某种保健品,即便这个专家你可能从没听说过,但只要人家说是专家,那你不需要思考就会去买他推荐的商品。像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很容易被推销保健品的人骗?因为那是“专家”推荐的,质量信得过啊。
“专家表明:我们一生中由于专家推荐购买的物品,其中80%都属于非必需品,可有可无。”看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震惊,竟然买了这么多无用的东西?先不要急着震惊,因为上面这句话不是专家说的,而是我随手写的。你看,只是加上了专家2个字,你就深信不疑,不去怀疑这句话的真伪了。
可能有人问了,既然我们容易听信专家的话,那该怎么防止我们因此出现权威偏误呢?
想要防止出现权威偏误,首先要正视专家而不是迷信专家,即便是如亚里士多德、牛顿和孔子等巨人都犯过错,更何况是专家呢。当专家提出建议时,我们应当先自己反问自己,我们必须要按照专家说的做吗?如果不这么做,对我们会有什么好的影响或者坏的影响?(更多的可能其实是没有任何影响)。其次还要思考下,如果我们不这么做,那有没有什么别的方式或者途径可供选择的?多思考,敢于对专家的权威言语进行批判,增加自信,才是防止出现权威偏误的有效方法。
对比效应:
小时候,父母总是对我们说,你看隔壁谁谁谁人家学习成绩多好,还会做饭还会给妈妈捶背揉肩。父母总习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以此为借口希望自家孩子能够做的更好。虽然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在当时可能我们心里可能只有吐槽的话语不敢说出来,因为会挨打。
我们总认为父母喜欢拿孩子做比较,然后往深了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对比的心态,大多数人都是爱慕虚荣的,喜欢和别人作对比,看看自己哪里更好,如果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就会不由自主的抬头挺胸,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然而这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和别人比,大多时候我们都是会生闷气的。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还可能会因为坏心情而伤到亲近的人。
不过对比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我们不支持和别人做比较,但是可以和自己对比,和去年的自己、昨天的自己、上一个小时的自己作比较,检查自身有哪些进步,有哪里变得更好,如果没有,该如何去做,这才是积极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