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种流行观点,VARK(Visual,Aural,Read/write,Kinesthetic,VARK把学习风格分成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
大概解释是这样的:如果是视觉型的,你可能喜欢用看图片的方式学习;听觉型的可能更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动手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
这种主义倡导,如果用这种方法学习,效率会更高。
比方说现在光看着电视就能把知识学了,还有最近现在很火的听音频学习,说是用零碎的时间学习,长期下来自己也会掌握某种技能或某种知识。
想一想这上面的简单又轻松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很美好,学习一点也不痛苦,反而还很美好!
还用一种方法是关于速成,比方说《七天就能学好地道的英语》、《七天教你背会两万单词》、《七天就能写好10万加的文章》这种速成当我方法真实吗?
我其实就是上述的实践者,我喜欢学习,但我不喜欢吃苦。听说学英语也可以看电影学习,我就看电影;听说每天听音频可以学金融,学经济学我就买音频课而且还可以自成体系;听说有一门课七天就能学好写作,我就买……
这两年下来,我确实听了很多音频,也买啦好多英语课,按理说运用这种轻松又快乐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收获满满的啊!可是现在,我发现听了很多音频,并没有对自身产生多大的改变,买啦那么多英语课,竟然不如自己静下心来背英语单词提高成绩的来的快。
这些看似快乐又轻松的学习方法,并没有那么高效,反而还很低效。而之前用的苦方法却实实在在的提高了自己的成绩,就连这两年自己认知水平的提高的竟然是也是自己慢慢阅读的书籍而来的,音频回想起来竟然都忘得差不多了。
随着自己阅读的书越来越多,我终于发现学霸的学习方法。它不会让你快乐,反而会很觉得枯燥,会让你产生挫败感。但是效果,是最明显。
可以归结为:
第一,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第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遍……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第三,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第四,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把看电视当学习。电视节目不是让你学习用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唯一办法是讲故事,用讲故事取代说理,用动之以情取代晓之以理。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觉得很愉悦,你能记住一件新鲜事——但这跟真正的掌握是两码事。
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你更喜欢获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