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这句话我反复读过很多遍,特别是孩子现在大了,越发觉得育儿方法的重要性,在两岁以下的宝宝她更多的是食物和玩具的需求,但是等她三岁多了,她有很多需求,比如赞美、鼓励、同情…,所以我们家长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前一段时间,孩子特别调皮,她有时会有意无意把家里闹的乱七八糟,还有一次画画时把床单还弄脏了,她爸爸很生气“你说你贱不贱呢”,“贱”这个字我一向不喜欢,可是很多东北人都喜欢用这个字去回击别人,很多时候他们是用惯了,“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在东北上学时我就对这个词很忌讳,我觉得很贬低别人,所以当老公这样说时,我很气愤,当时我没有直接回应他,但是晚上我和他沟通了这件事。
这使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她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她爸爸以前经常顺嘴就说她是个骚货,不是一次,而是经常这样说,后来这个女孩就真的和9个男人睡过觉,现在这个女孩成了一名单亲妈妈,她爸爸说过的话经常在她耳边回放。
现在这个年代,总是习惯性地给别人贴标签,“性格倔强”、“脾气差”、“缺心眼”…,对于成人可能心理烙印不是很深,但是对于孩子就不一样了。上面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产生效应,比其他任何人的言语印象深刻,孩子们就会默认自己就是那样的,或者孩子们觉得自己虽然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可是不可能改变。
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可能一捶定音,决定未来许多年里孩子的自我认知。世界上有许多辅导老师和心理治疗师都指出过,人们大脑中经常回放一种声音,叫“磁带”,通常都是父母评价我们的时候在我们大脑中留下来的印记,其效果往往是最让我们怀疑自我。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
我相信没有谁愿意天天愿意听到别人在数落你,这种感觉很糟糕,感觉自己像个loser,而且很会泄气,情绪很不好。
我去年学的领导力课程里,就有关于如何正确反馈的范例,我觉得针对孩子也很适用。如果你想给别人提出意见/反馈,那么就一定是有效的,所谓有效的反馈,要满足三个条件:
及时的,不能等到歇菜很久再去夸奖,早已经忘了
具体的,在反馈时要说具体的事实,比如“写好作业”“刷碗”等,不要笼统
平衡的,这是指要你不们只提你对她的需求,你也要反馈她已经做的很不错的方面。
自从那次领导课之后,我在赞扬过批评孩子时,就会注意语气。
以前总说“宝贝你做的太好了”(没有具体的赞扬内容)
而现在我会说“刚才你自己玩完玩具收拾起来好样的,你让咋们家更整齐了,下次闺女还会这样做”(更具体,带来好处,还有期待…)
其实孩子听到这样也会屁颠屁颠收拾可好啦,人都是这样,心情好的时候你让她干啥都会愿意,生气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去哄你?
反馈包括正面反馈,即指出哪些地方做的好,也包括改进型反馈,即引导孩子们以后正确的方向。
改进型反馈举例,“闺女,你刚才在床上画画把床单都弄脏了(描述事实),这洗不掉多难看啊(后果),你觉得有什么好的办法不弄脏呢(其实大人们当然知道如何做可以避免,但是你去要求她自然会有逆反,你还不如让她说)”
所以,无论是正面反馈,还是改进型反馈,我们都是需要引导孩子,我常常觉得家长更应该是坐在副驾驶上引导孩子成功,而不能替代孩子把所有事做了,也不能什么也不管。
做父母的,就是要不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