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长期喝港仓得病呢?我不清楚也没调查过。但身边有位相识多年的老人,食道A,常年看病,常年喝港仓。肝是解毒之器官,肝不好,气色自然差。在被我说了N次后,逐渐转成喝10多年陈的纯干仓生茶。现在不但体重增加了,气色好了,身体也明显比以前好多了,去医院的次数明显减少。
拿我自己做个标本来说吧,从2008年春节后跟了师父苗头学茶,喝全新的生茶一直到2014年下半年,这六年半以来日均3道以上当年全新的生茶,多的话一天十道以上。那个在深圳联通做了八年足球队队长的体质也扛不住了。胃还好,但肠道粘膜变薄了(大便不结条),脾虚导致黑眼圈,晚上睡眠质量差,前列腺因长期被茶碱刺激后变肥大,逐渐出现过敏性体质......一连串的身体问题都出来了。怎么办?实在是爱喝茶,又是从事这个行业的,那就先从喝茶方式改变。经过两年时间一连串的合理化调整——自己换成小杯,客人喝3-5杯自己喝1杯,把普洱新生茶变成调剂品而不再主喝新茶,以发酵类、焙火茶作为主喝茶品。一段时间下来,身体明显好转了,各种异样都在逐渐消失。但身体状态好,上火的东西吃多了的时候,还是会贪嘴弄个新古纯单株调剂下。但不能说违心话,时至今日,我还是最爱喝古纯。那也是多年前我在联盟说过一句话:不要拿好喝与否和健康画上等号。今天,我还是会说这句话。至于有多少人还回忆得起吗?
根据身边实际情况,云南一位跟我年龄相仿的茶厂老板,因为全新的生茶喝了太多,多年下来试新茶太频繁,跟我状况差不多;而另一位云南名声响当当的配茶师也出现了近似的状态。身边有些朋友不断对我反应:他们身边的朋友喝新生茶喝多了,胃粘膜变薄了,胃消化能力降低了,生茶多喝即胃疼.....一些不适的状况持续在朋友圈内出现。云南当地的人喝新茶出现类似的状况相对比广东要少,原因也好理解的,云南当地属高原,煮水达不到100度,故泡茶并不会让新生茶质充分析出。相比之下,正常海拔的地方,以足够高水温泡新生茶的地区,人们大量喝这类茶会危险的多。所以,我会借助这个帖子敬告身边同好,全新古纯不可作为日常主饮茶品,做调剂品无妨。
我对茶的涩和苦是非常排斥的。一道好茶基本上都会有苦,但正因为春季古树头采嫩芽嫩叶嫩梗部分内涵的单糖多糖和氨基酸含量高,在冲泡品饮中这部分美好的滋味盖过了苦,所以不觉得怎么苦,甚至喝着感觉都是很甜的。如果一道茶一进嘴喝起来就能明显感觉清晰的苦味而且久久不散,那这道茶我基本上是不会喝的。梁权说:世间一切苦性物质皆寒凉,寒凉物质皆伤脾。脾伤到一定程度后,晚上睡觉嘴角流口水,黑眼圈、食欲不振....都是脾虚的状况。至于涩,这是任何一种茶的大忌!古时茶道用砂窕盛茶在火上烘烤,乃至今天的各种乌龙茶系焙火,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涩去掉。涩在嘴里,蛋白质凝固后的细疙瘩感,茶汤咽下去,那就是涩在食道、胃部、肠道、肾脏、前列腺.......尿道。你的每一个器官都能感觉到涩的“刮感”,涩感每过一道器官就刮一次,久而久之,不得病才有鬼了!“不苦不涩不成茶”这条定理,害残了多少无知的茶人!!喝任何一种茶,请您记住梁权今天说的:涩是茶的最大的缺陷!只要是茶,那涩就不会化成零,只是涩感明显清晰且不化的茶是绝对不能喝的!作为全新的古纯,茶多酚、咖啡碱、生物碱等物质在嫩芽嫩叶嫩梗中的成份一定很完整(就是说一定会有)。春季古纯第一采嫩芽嫩叶的氨基酸含量相对高所以鲜爽甜滑苦涩较轻、春末夏茶含茶多酚咖啡碱高所以苦涩明显。在没有氧化、发酵的前提下,这些茶的涩感一定是相对清晰的。所以要尽可能挑不涩或涩很轻微的茶喝。有经济条件的,春末、夏茶、秋末料尽量少喝。
一些茶商会说:普洱茶都是嫩芽存到后面就啥都没有了,散料绝对不能存。茶叶没有足够多的粗梗黄片根本就没有保存价值。茶叶是长期存储后的发酵转化才有价值。
梁权说:尔等一群不学无术之徒的胡说八道!
90年代初期勐海茶厂做的嫩芽料宫廷普洱散茶,比同年份下关茶厂做的粗料边销熟砖贵多了,也好喝多了,耐泡多了(未见90年代初下关做过宫廷熟散,故只能拿勐海厂的比)。你解释一下原理?按你的逻辑勐海茶厂的宫廷要扔掉吗?到今天,俺存古纯散茶正式进入第十个年头,我存的十年前的茶现在喝非常好喝!怎么解释?你现在要喝的好茶滋味是香甜滑顺生津回甘。你把茶存20年之后终于得到了这些优点?你有多少个20年可以等?现在每一年生产的普洱茶量远远大于民间喝茶的消耗量。再等10年,满大街都是25年陈期的老茶了,随处都能买到纯干仓的老茶,只要人口不暴增,那纯干仓老普洱茶在10年后将成为市面上最最常见的日常饮料,你说的存茶有何意义?等20年之后拿今天的新茶和同行拼性价比吗?跟你说越陈越香的人,20年后还在吗?谁会为他的越陈越香对你负责?
你本人或你身边长期接触的同行,有把一道从全新茶存到出88青的效果吗?云南过千茶厂,有几个人做到了?更妄谈一般群众花一百几百买茶后把存茶存到更好喝了,那基本上都是茶商为了骗你多买点茶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有闲钱的,掏钱去买点大厂的早期的仓储好的茶品做口粮,钱多的,一边买一边喝一边存,别浪费了自己的光阴,就算是存,也要存老茶,从10年前生产的开始存,那以后底气会更足。没闲钱的,买点2006-2008年的大厂发酵茶,真心不贵,一般最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喝得起,挑对了品种真心不难喝。古纯有钱的存点无妨,但不要指望能涨价,行业政策基本上不支持私人小作坊的东西每年十个点往上走的。我是过来人,心知肚明(因为号称存茶增值的绝大多数都做不到市场参考价基础上套现)。除非是国有大厂。一个最最重要的事情要说多一次:真正的好古纯,新茶阶段就很好喝,存久了也不会更难喝,这是梁权说的!
至于制前发酵的问题,这个就更有的说了。赫然发现,只要自2007年春节后精采精制工艺流行以来,所有按照这种标准做出来的茶,百分之99以上都是制前发酵的茶。这话,我今天第一次说,请看客们认真看清楚了,是我说的,都是新工艺。梁权说:嫩芽、嫩叶、嫩梗、成叶、粗梗的含水量根本就不一样,要做到从嫩芽到粗梗的炒熟度后含水量一致无异于痴人说梦,要快速彻底干透只能烘,要么就把叶片炒糊过头,或者梗没杀透。更不要说蒸压后厚度超过2CM的饼茶了,那心怎么干?晒吗?还是阴干?要杜绝制前发酵不清爽有办法吗?有的,把锅温度烧到足够,把茶扔进去大爆炒,茶叶不要翻动的太频密,炒熟了之后别盖盖焖,把嫩芽部分炒出焦边糊点,揉捻后扔进烘房彻底烘干。只要经过这几条,那茶叶被炒后的焦糊味和烘房烘的足够干,就足以掩盖制前发酵的各种口感问题。问题是,谁敢承认自己的茶是制前发酵的?大益?下关?还是现在各大小厂?最关键的是,都在说自己最牛逼,都说自己的东西最好,都在说自己按照传统工艺做的......但,都是实话吗?
有个老头号称自己吧芽头、枝、梗拆出来分别炒熟后再根据比例调配。他的茶更没啥可说道的了,他会把夏季粗梗和秋季的黄片扔进去调配,而且他很喜欢做非主流茶区的临沧料(非冰岛五寨、非昔归等),那有什么好谈的,人家纯为降低成本的特立独行做法也算新奇,我只能表示理解。
熟茶嘛,我现在多喝大厂的有个15年陈左右的相对嫩一点料子。粗料黄片梗多的茶,含氟太高,我可不想氟斑牙,影响颜值。
今天就先说这些.....
集诚信与商道于一身的职业商家:梁权
2018年2月6日于联盟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