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我的个人博客——温馨咖啡小屋
发布日期:December 8, 2014
老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人们多的是有心病的,只是这心药在哪家药店有售?
互联网的产品也是这般,有时候真心不是产品功能本身的问题,而是是否抓得住用户的心理,是否医得好用户的心病。
=======================
生活点滴:做手机助手这款产品时,在早期2.0的版本,我们提供了“冻结预装应用”的功能。当时为了能够让用户理解,我们给冻结改名叫“删除”(为了与其他界面的语词统一,也曾经叫过一段时间“卸载”)。因为冻结应用后,该应用的图标就从桌面隐藏了,正在运行的程序里也没有该应用,真的好像被删除了一样。可是发布版本后,就有用户说“你们骗人,明明还在手机上,你们却说卸载了”。因此当我们3.0的新版发布后,就把名字改为“冻结”以准确表述其功能。但很快收到用户反馈说“你们3.0版什么都好,可是没有删除预装应用的功能了,所以我卸载了3.0还是用2.0”。而且反馈也显示不少用户不理解“冻结”到底是什么。
产品启示:功能都是一样的,可是因为叫了“删除/卸载”,用户就容易理解,也觉得它更加符合自己的需要。用户往往在意的不是产品真正的功能,而是他们自己以为的效果。按照用户对产品的预期去做产品,才是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对于一些功能,我们宁可选用表达不太准确但用户易于理解的词,然后在合适的地方予以准确的解释说明,这样可能对用户使用产品更有帮助。而不是受到一些高级用户的影响,盲目地把产品改的反而不易理解。
=======================
生活点滴:我新买了Mac Pro,像以前用其他的笔记本一样,插着电源用,觉得很好用啊。结果一天同事过来摸了一下触摸板两侧,说“你这个Mac也漏电啊,Mac插着电源充电的时候会在这个地方漏电”。我一摸,好像真的有点振动,甚至我都感受到了电流流过身体……自此以后我都不插电源用Mac,快没电了再插上电源充电。因为插着电源用的时候,我总感到不适,觉得有电流在冲击我……
产品启示:人对于一个事物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跟心态有很大关系。就像有个成语叫“邻人疑斧”,讲的是一个人怀疑自己的斧头被邻居偷了,就怎么看怎么觉得邻居长得就像个小偷,一举一动也都贼眉鼠眼、十分可疑。可是后来自己找到了斧头,再看邻居,就觉得一切都很正常,邻居一点也不像小偷了。现在产品设计喜欢讲用户的使用场景,以此说明一个需求是有价值的。可我觉得,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用户的心态。 比如现在有的应用主打情侣二人私密社交,创造只属于两个人的私密空间。想法是好的,也确实有这样的使用场景。可问题在于,情侣之间的普通互动,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就可以完成,而具有特别意义的互动比如出去旅行、节日聚餐等,又往往需要晒照片、秀恩爱啊!一个私密的、不能在朋友面前秀恩爱的空间,怎么可以呢?所以看看这些社交app在贴吧等处的用户反馈,好多并不是情侣用户的发言,而是注册一个号、求伴侣的单身用户……
=======================
生活点滴: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地有各种门。不同设计的门,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比如我们办公区的门,一边需要推,一边需要拉,但你不按上面的指示,也是可以把门打开,只是因此门经常坏掉,因为大家都习惯于“推门”而不是“拉门”。所以,我觉得,只要有把手的门,都应该双开门。要是只能推的就做成麦当劳卫生间的门那样。 这样从外观设计上就给予用户明确的提示。
产品启示:这一点在产品上其实应用挺广的,比如在当前界面下不可用的按钮就置灰,甚至压根不显示,这样就避免了用户的困惑或者错误的操作。
=======================
生活点滴:在用户需要的那个点出现,哪怕花钱也甘愿。比如中国移动,我上网套餐流量快不够的时候,它给我发短信说,我只要发送一个**码,即可以较低价格开通某套餐。如果在平常,我肯定不办的,因为觉得用不着。但在此时,我一算,离月底还大半个月呢,不可能一点不上网了,还是办套餐划算。
产品启示:从我工作伊始,就总听身边的同事说“用户痛点”这个词儿。事实上,用户痛点还真就是《四十二章经》里的羊皮碎片组成的藏宝图,指示着产品的龙脉所在。因为解决了痛点,用户使用的感受就会变好;因为解决了痛点,用户甚至会心甘情愿地付费。比如以前使用某视频app,我发现当连续看视频几小时以上,就不再有广告了,于是我就特别愿意多看一会儿,这样,视频的用户粘度自然提升。不过,就像《四十二章经》需要韦小宝绞尽脑汁四处谋得一样,用户痛点也真是你明知道它的存在,也得用心、潜心寻找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