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透彻的了解别人是比较难的,因为他心里想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看到、听到他的表面,表面不是全部,表面还可能是假象。
但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就十分清楚透彻吗?
孙子兵法有句话很出名: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华杉认为,知己知彼的问题往往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
唐太宗表示赞同,也说:
今之将臣,虽未能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不利乎?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能比较客观,但对自己的认识则是主观情绪多于客观评价,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
以谦虚为美德的我们,可能不会夸耀自己某一方面是最优秀的,但绝大多数都会认为自己至少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比如,李笑来的一篇文章就讲,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还比如,公务员系统,一到表彰奖励、选拔人员时,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干得至少不比别人差。
社会心理学对此现象有一个专门名字:乌比冈湖效应。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也叫做自我拉抬偏差。
由此可见,为人谦虚是一种高阶的品格,因为听起来正确、做起来很难,也可说是反人性的。更多人是表面上显得谦虚,但内心不一定就真的谦虚。
**
高估自己的错觉除了让我们找不准自身定位之外,还会让我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无所不备。
孙子兵法有一句话: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这句话写在《虚实篇》,愿意指作战的部队不可能四面八方都准备充分、面面俱到,一定是有实有虚。重点准备前(后)面、后(前)面就虚了,重点准备左(右)边、右(左)边就虚了,想要面面俱到、四面八方都准备扎实,结果一定是每个面都虚了,因为部队的力量是有限的。
人也一样。每个人能够支配的时间、精力、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同时投入到很多方面,或者经常调整投入的方向,那么结果就是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事无成。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因为我们会高估自己,所以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能够无所不备,这也要做,那也要干,把时间精力分散到很多方面,“撒胡椒面”,还美其名曰“追求完美”,结果把自己累得要死,还不一定有所作为。
“完美主义”是高估自己的典型表现。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的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有长也有短。
在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时,最佳策略不是经典的“木桶原理”,即优先补齐短板,这样得到的结果往往不是“完美”,而是“平庸”。
更好的策略应该是“避实而击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长处打造得很长,成为自己的招牌(实),相对而言其他人在这方面就虚了。在自己的短板、也就是别人的长处方面,尽可能不暴露出来,也就是自己选择做的事要与自己的长处关系很大,而与自己的短处关系不大。
**
世界那么大,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自己。
虽然我们不是这个大世界的中心,却是我们自己小世界的中心。
因此,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
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力有所限、时有所限、才有所限,承认自己有实也有虚,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是有所作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