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啊——呜啊——通宝城小区1号楼,三个单元的火警报警器都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一声连着一声,撕破了正午的宁静。大楼里居民惊慌失措,蜂拥而出,伴随着呼啸而来的警车和两辆大型消防车。18层的大楼,烟雾滚滚,是谁家传出的险情?
几分钟前,这里沉浸在冬日的暖阳里。各家各户的阳台上,晒洗的衣服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大妈手握竹拍子拍打着沐浴在阳光中的棉被。一切是那么祥和、温馨。然而顷刻间画风突变。
1号楼住着几百居民,还有一些公司入驻。不久前物业公司花了几十万更新了小高层的火灾报警器。杭州纵火案阴霾还未散尽,楼下抱着孩子的,跑丢了鞋的……大伙儿围在一起讨论着险情哪里来。
有火,有烟,也是人为,只是不是灾。
原来,冬至将至,二单元的一家住户在家中祭祖,敞开大门大烧纸钱。滚滚烟雾从楼道里、窗户里飘散出来, 触动了烟雾报警器。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大约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人们对它都很重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
美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标配。
过节,庆贺,自然少不了美食相伴。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文化。一些风俗习惯传承至今。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馄饨、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地域不同,节令特色美食也略有不同。对于一个到处充满着吃货的民族,不用担心节令美食文化的消失。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祭天,旨在了解过去的文化。
古时,冬至祭天之前,朝廷要准备好牺牲(祭祀用的动物)、玉帛和酒,以及各种礼器、神牌(或称神器)等物品。天子要亲自谒太庙报告祖宗,然后恭读祭文,在庄严的古乐中进行一系列礼仪,祭拜天神,祈求赐福,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明清后虽然祭天礼仪还会举行,但逐渐向以表演形式演变。《周礼》中亦有冬至祭天礼仪的记载,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两朝祭天的遗址。
2012年冬至,在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也有过祭天节目表演。当日祭天活动节目在一组气势磅礴的鼓声和优雅庄严的大唐宫廷礼乐中拉开帷幕。现代,祭天纯粹成为了一种表演,旨在让人们了解渊源流长的中国文化。
祭祖,只是寄托哀思。
在南方,冬至节与清明节一样重要,都要祭奠亡灵。怀念已故去的亲人,追思深深铭刻于心的过去的温馨,越来越变成我们心灵的一种寄托。只是祭奠中烧纸钱这种习俗是否还要坚持保留?
祖辈将民俗一辈一辈地传承下来。到了我们的父辈,从农村迁到城市,也把祭奠中烧纸钱习俗带进了城。然而,城市里一幢幢高层建筑,密集的人群,已经容不下这个千年民俗所携带的安全隐患。当初的礼仪已然成为一种陋习。
2015年开始,长兴启动新的理念,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让市民逐渐摒弃祭奠中烧纸钱这种习俗。清明,墓前新鲜的菊花寄托哀思,陵园中不再烟雾腾腾。
然而旧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尤其是我们的父辈。不过,顺着历史的长河看去,改变是早晚的事。我们的民俗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化繁从简,化陋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