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时候,我和丽娜去了一趟杭州,感谢大学同学的热情款待,在西湖的渡船上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我们都很喜欢的西湖,西湖十景令人流连忘返,尤其其中的三潭映月,让我们饱揽西湖的湖光山色。古代的时候,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古人在中空的塔内点上蜡烛,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瑰丽非凡。如果不读历史,我一直以为三潭映月的三座塔完全只是为了增添湖上的风光,其实这三座塔是有实用功能的,当时苏轼修这三座塔是为了标示界限和水深,也可以显示西湖中的淤泥。一个大文豪,实在是风雅到了极致,把一个实用性的工具也造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苏轼第一次到杭州做通判的时候是36岁,当时西湖已经被淤泥水草淤塞了十分之三;十五年后,第二次来杭州做知州的时候,西湖已经被淤塞一半了。按照这个速度,再过20年,西湖将不复存在,杭州也将成为一座废城。
苏轼当年非常着急,可是要想做疏浚西湖这么大的工程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呀?经费如何向中央要呢?当时宋哲宗年幼,实际掌权的高太后。于是苏轼上了一份奏折,列出了疏浚西湖的五大理由:
第一,西湖淤积,怕鱼儿遭殃;
第二,西湖关系到造酒的水源;
第三,影响城市的饮用水供水;
第四,影响农田的水利灌溉;
第五,影响运河里的航运。
得到这笔经费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政治头脑。苏轼太了解这位高太后了,首先她是个女人,又笃信佛教,于是从意识形态上打动这位太后,那就是抓住佛教的慈悲之心,“怕鱼儿遭殃”。第二点造酒和酒税其实关系到北宋的重要经济经济命脉;第三点饮用水是关系到民生问题;第四点关系到了农业大计;第五点关系到交通枢纽。一份奏折分为五点,没有任何套话、官话、哪怕涉及到意识形态,也是蜻蜓点水的说一句“怕鱼儿遭殃”,足以被他打动。于是很快,太后就同意拨款1万7千贯。如果大家有听龙虎小轩前两天的节目的话,大家其实还有印象,有一派历史学家做过测算,包拯的年薪大概是2万2千贯,折合当下人民币1367万,那么这个太后的1万7千贯,就相当于今天1000万左右。这笔钱做这么一大项工程,其实是不够的,怎么办?这位聪明无比、能力超群的杭州市长想到了另外两个惊人的办法,迅速再次为疏浚西湖筹措到一笔巨款。苏东坡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呢?明天请听下集——《北宋的好市长(下)》。
(欢迎关注微博&喜马拉雅:龙虎小轩,长按二维码关注 龙虎小轩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