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著名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真人版《小飞象》近日上映,我个人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值得花时间去用心欣赏,极致的视觉体验和完美的大片气场所呈现出的亦真亦幻的魔法世界,在令人惊艳的同时也一定会让你启发良多。
导演波顿把1941年华特·迪斯尼的《小飞象》通过融合迪士尼的灵动情感和波顿式的哥特黑暗奇想后拍得如此惊艳,观赏性与思想性均超出我的心理预期,再次证明波顿的确是一位不太容易被大众所理解的思想深刻的鬼才导演。
《小飞象》呈现了迪士尼老电影里的所有元素,快乐、幽默,还有悲剧。导演蒂姆·波顿一直以来都对边缘人物的故事充满好奇和哲思,而小飞象的故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思考和表现那类非常经典的边缘“人”,波顿用一种寓言式的轻松幽默的手法,恰到好处地片中呈现了自己的人文思想与情感关怀。
所有感到自己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人,都有必要看一下这部影片,一定都能从小飞象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缩影。导演谈到他的创作本意时说:
“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自我怀疑的、有缺陷的、被定义成与真实的自己不尽相同的角色……”
“为此我们努力创造了一个‘人类的动物园’,在这个围绕着小飞象的马戏团家庭,每一位成员都在与世界对他们的质疑作斗争...... ”
“因此,这部《小飞象》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种鼓舞——就像小飞象的故事曾经激励世界各地的观众一样。”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讲述小飞象听从本能,激发本能,超越本能,反抗规训与惩罚,回归自身母体的故事。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在呈现爱与善良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导演对于人类本能力量与体制规训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影片后半部分的暗黑童话风格以及最终将由大资本控制的整个迪士尼梦幻帝国置入火海中化为灰烬的剧情设置,含蓄的投射出导演反体制的人文批判色彩。
著名的法国思想家福柯在他的名著《规训与惩罚》中,对现代的规训机构与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他把这个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酷刑,第二部分是惩罚,第三部分是规训,第四部分是监狱。
在这个地球上,掌权者对无权者的规训,就像马戏团里人对动物的监禁与驯化一样,在福柯影响巨大的《疯癫与文明》中,它直接的指出了:
任何所谓先进发达的文明,其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本能的规训,对生命个体的囚禁。
客观的说,福柯的思想有点偏激,规训与惩罚,这是每个人从儿童、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必经之路,无关对不对,应该不应该,我们就是这么长大成人的,它只是为了管制人类自身那野蛮的兽性的一面,没有这种文明的约束与规训,人类可能早就走到了自相残杀以至于种族灭绝的地步了。
现在从“规训与惩罚,自我与表演”这个思考角度来看《小飞象》这部影片,可能是想的太多了,但是最起码,这部影片能促使我们去思考这样的现实问题:
家长的权威,秩序的建立,这一切对于一个自由生命的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进一步,这部影片也会启发我们去反思:
成长是什么?对一个孩子意味着要忍受什么,人作为一种生命,其存在与心智的进化方式,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部《小飞象》让我想起《狗十三》这部关于家教中“规训与惩罚”的电影,在这部片子里,“规训与惩罚”是以成人的判断强加在孩子身上开始的:
李玩想要报名物理兴趣小组,爸爸完全不顾及女儿的爱好,强制她按照老师的话报了英语小组,因为在成人眼里“爱好”不及“有用”重要。李玩不能喝牛奶却被不断递给牛奶,因为大人觉得牛奶有营养,弟弟不爱滑冰却被送到冰场学习,因为这都是家长认为“对你好”。当我们将自己的并非经过审慎思考的个人思想意志强加在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人身上,这种行为可以被称为什么?
在《狗十三》中,做生意的父亲带女儿进入了他的社交生活,要女儿在酒桌上跟他一起来陪伴上司,敬酒、叫人,并接受上司的传统文化教导,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交习俗,也就是社会规训。这种社会规训,从童年的时代就开始了:父母带着你到亲戚朋友家做客,让你叔叔大爷阿姨舅舅的一圈叫下来,敬酒、说吉祥话,迎合长辈的好恶,末了还要才艺展示,在众目睽睽殷切期望的氛围下,你不由自主就被安排了角色,成为一名演员,只能按照“导演”的要求行事,就跟那个被放到表演台上的小飞象一样----你必须学会登上跟你本来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高空去表演——给人看。
福柯关于“规训与惩罚”的思考非常严苛而极端,我个人并不完全苟同,我更喜欢《小飞象》的导演对此深刻命题的演绎,通过小飞象的成长故事,在轻松唯美的视觉语言中,让人笑里带泪的看见了社会规训与生命自由这对矛盾的张力呈现。
孔子曾言:“人无礼,无以立”,任何人要想活下来,都必须接受规训,遵守游戏规则,在面对社会的游戏规则时,很多人起初,在青春期或者青年的时代,都是困惑和反抗的,但是一次次的挫折碰壁,就慢慢的收敛了锋芒,逐渐无奈的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法则,努力的成为了一个“懂事”的人。由此想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的:
少年真的像一个入国未问禁的蠢汉,当他刚刚走出童年混沌天真的伊甸园时,却发现他的周围已经布满了干涉他活动的天罗地网。他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
这就像《狗十三》中的李玩,不就是在周围成人设置的天罗地网中左冲右突,最后败下阵来了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一路碰壁,一路被呵斥、被鞭策,被推挤、被碾压,经过这一番残酷的“规训与惩罚”,好端端的一个活泼的生命,自由的个体,只能将其本来的个性永远地封藏起来,无奈的接受社会给他们的那一套陈旧不堪的游戏规则,最终变得老成、世故、圆滑,甚至成为只懂得配合、表演、左右逢源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最后一丁点儿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泡沫完全丢弃。
而另一面,那些敏感孤僻的小孩,张扬本能,我行我素,也未必就能得到好的果报,特别是在我国,若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其将来的路途会非常坎坷,她们的结局,要么和社会妥协,但是内心的空间,可能一生都不能被填满,永远不快乐。要么就是走向极端,痛苦异常,在自嗨中自生自灭,成为社会不待见的“边缘人”。还有一些更惨的,他们也许本来有太多想说出口的东西,可是活着活着,却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不愿意说了,或者不敢说了。
如何回归真正的朴素,自信的做一个简单而健康的自己,而非去接受规训,做个理想化的矫情的自我,甚至把自己涂抹成花脸,表演给人看,这其实很不容易,需要强大的心力与心智的进化,如何和生命所对抗的一切,包括和自己和解,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与生俱来的那份透彻心骨的孤独,是几十万年来人类所面对的深层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人文环境进一步的恶化,这也大概会始终是生而为人必须要做的心灵功课。
说起大多数心灵悲剧的起因,还是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和保护工作,都没有做好做细,童年与青春,是最偏离实用与功利的时期,也是对于心智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可很多孩子都被大人提前从梦中被叫醒,过早被剥夺了幻想和做梦的权利,去迎合社会的冷酷规则,从此,那个未被满足的“小孩”,被永远的压抑下去,蛰伏在其内心最深处,最终成为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内在障碍,甚至成为精神世界里一个永久的遗憾,所谓的成长,向来是一件代价很高的事。
片中马戏团大佬说的那句话:真正的成长都是独立的成长。让人感觉不舒服,这里所谓的独立,是一个个体生命脱离精神母体的过程,是一个自由的生命向俗世臣服,走向异己的过程,说实在的,“独立的”成长,真的是非常残酷的事。大家都知道,任何植物的成长,和任何生命体的成长,都不可能是“独立的成长”,成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营养,不能给予好的土壤,充沛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和必要的营养,却要求孩子“独立的成长”,就像在一个不具备创业条件的环境中去鼓励大学生创业一样,结果就是不了了之。
在电影《狗十三》里,李玩发现对规训的反抗会处处受限,她放弃了,放弃了青春里的简单,幼稚与单纯。对抗都是有代价的,她开始学会计较成本,她不如小飞象,她也没有小飞象那么幸运----身边都是无私的给她赋能的人。小飞象成长在一个恶劣的规训与惩罚的环境中,但是,她很幸运的在周围环境的帮助下,很早的就能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自己的天赋,并得到了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但是展现自我价值并不是小飞象所要的,她要的东西很简单:做回自己,回到母亲的身边。而她之所以有反叛规训与惩罚的力量和勇气,也是因为她本能中对母亲的依恋与爱,正是这份想要与母亲合一的爱,让小飞象具有了飞跃奇迹的巨大能量。
很多人认为导演以小飞象对母亲的爱与合一的期待作为影片情节线索毫无才气,老套俗气,而我却认为依靠这样的线索展开影片非常合理而深刻,就像在外人面前从不正经的日本导演北野武所认为的:
“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小鬼。”
导演拍摄此片的主旨很明显:要让爱的本能和自由取代人为的规训,因为人间不是驯兽团。当然,这是一种人文的理想,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会去奢望让教育充满爱,我们只期待,教育和社会,不要对孩子过度规训就好,教育是去培育一个生命,帮助其成长,而不是去训练一个小动物,让他为客人表演,给自己赚钱。教育要给孩子一根“羽毛”:
那就是在生命的早期,让孩子能够接触到正确的事情,对一个人内在有益的东西,因为外在的东西,随时都在变化,如果一个人的幸福完全受制于外界环境,甚至被外界的东西牵着走,那么一个人的幸福就变成了偶然,无法被自己所把握。
往远处看,我们并不知道下一代人的外在处境会是如何,但是毫无疑问的,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96亿,那时所谓的“我们”,连骨头渣子都找不到了,但是我们的孩子还会在,那时的他们,无论干什么,都有必要掌握一个最基本的生存本领:
飞。
为此,我们现在是否找到了那根能让孩子飞起来的羽毛?
也许我们找不到让孩子飞的羽毛,但是没有关系,最起码,我们可以把我们身上本来具有的那些最普通的东西,给到他们,这些最普通的东西,是蕴藏于人类本性中的潜能与力量,也是飞起来的动力,他们是片中马戏团大佬所感受到的那种“神秘的力量”,它们来自一个久远的“传承”,它们“能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它们呈现为人类内心中的:
相信,慈悲,希望。
有过丰富生活阅历和精神体验的人都知道,这三样东西很重要,很有力量,很真实也很珍贵。建议年轻的朋友和家长,有时间的话都能够去影院体验一下这部影片,希望通过我们适切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会“飞”---都能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的最顶层跟自己,跟这个社会打交道,这个最顶层就是:
自我实现。
最后以片中的台词,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
生活中没有可怕的事情,只有需要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