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噪音》是刷手机突然看到的被书名和推荐语吸引的一本书籍,“我的英雄是一个懦夫”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被政治压迫的天才音乐家,是一个致敬真实人物的小传。和最初的想象很不一样的一本书,虽然看之前好像应该知道“我的英雄是一个懦夫”的推荐语,最开始一度忘了是个什么样的故事,一度怀疑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情节略散,甚至有几个段落感觉到明显的割裂(监考问一个女生,艺术为谁而作,第二次出现的地方)。看了好多页之后,还只看到大概是一个特务将要被抓的恐惧?
整体读下来感觉偏向心理描写,很多哲思性的思考,从死到生、从梦想到妥协、从反讽到麻木,看似对立的概念却是密切关联。段落间很多是感觉上的串联,加上一些带有典故的引用,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那些精准表达的哲思性文字仍旧让人心潮澎湃,感觉是需要反复去琢磨而能从中得到不同理解的生活哲思。
读到最后一个章节,多是大段大段的标注,确实是很多很精准的对于微妙心理的表达,比如从被强力压制的斯大林时代到被强力捧杀的赫鲁晓夫时代,文中表达是对精神的进一步冲击,一个考验你有多勇敢,一个考验你有多怯懦;对妻子情人的嫉妒,只是因为他拥有他一辈子都没法拥有的外国车;从用反讽的方式自以为得反抗,到意识到不在意的人并没有感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不要试图扮猪吃老虎,因为很容易变成猪,大概就是反讽的语句对于不在意或者说看不到的人来说只是一种普通的赞扬,等自己和这种外部视角重合,大概就是对自身的叛变,也就是从反讽到真实吧;别人总是看到你还有什么,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正在渐渐失去什么;对音乐、家人、爱的捍卫,与对强权的屈服,矛盾中逐渐产生的,妥协而未死去的愧疚,因为世人对血的悲壮与他者生活视而不见的失望,还有对已安居他乡的故知的羡慕与那不曾回望的失望,一点点感觉到自己灵魂的毁灭,“他好多年前就该死了...”
时间的噪音,也就是独立于自我之外,那些总想干扰我们的时代之音,有多少在时代的噪音中终变成聋子的人,在本文中,音乐是可以历经时间的噪音而始终保持自身的,作家也因为对于音乐的坚持,看似屈服于政治强权,实则不屈的生活着捍卫着。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梦想就是让自己保持独立的武器吧,每一个为了梦想看似怯懦求生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分割线——————
之前看的《沉默的病人》一直拖着没写读后感,现在想想好多都忘记了,简单记录下残留的感觉。
本以为是一篇偏悬疑的小说,居然是个从心理治疗讲起的故事,算是个意外之喜了,故事主要两个视角讲述,心理治疗师和沉默的女主角的日记,前面主要是心理治疗师的视角,通过去找寻女主的故事来让沉默的女主角开口从而得到疗愈及凶杀案的真相。治疗过程中也穿插着男主自己的人生,同样有着心理问题的男主在自己的职业和爱情中也在慢慢疗愈着自己。随着女主角的往事旧识的展开,男主线的家庭问题也在渐渐暴露,两人的时间线也渐渐重合。本以为是个双向疗愈的故事,接近故事尾声,之前铺展的线索也渐渐闭合,不禁感叹,悬疑故事真的是主要看后几节,力挽狂澜,一下把人敲醒,又渐渐不寒而栗,然后有种入骨的悲伤。
“我没有杀死加布里耶尔,是他杀死了我,我只是扣动了扳机。”
“她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就像艾丽西亚以前那样。我希望能帮助她——但是我好像无法接触到她的内心世界。真是可怕的讽刺: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留住她——但无论我怎么做,最后都失去了她。”
有些伤痛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疗愈,“我知道我不能这样,然而我也无能无力。”而那些能在美好中渐渐被疗愈的人又是多么幸运。
——————分割线——————
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被李诞一段话打动,努力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我们不喜欢说,因为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应该有一种悲壮感,我们想要一件东西,就需要非常努力,把它踩在脚下,最想要的才能捧在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