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金融和法律从业者们是大众眼中的高薪阶层,其实扣掉高额的个税后,他们到手也所剩不多。一番调查下来,经过这些年飞涨的房价,这些超级金领们手头拥有的其实也就是房子了。多年辛劳所得的高额报酬,都凝固到了房子里,手头也并没有多宽裕。如此看来,房子消灭了中产,让不同的阶层回到了同一个起点,多么地悲哀!
只有躯体庇护所的人,算不得中产。
房子再大,终究也只是一处安放肉体的场所。灵魂的安放,并不需要多大的房子,更多在于思想层次,思维格局和修行境界。
一本书,一次打坐,一次远行,一次突发奇想地插花,都可以让灵魂休憩。
就在一年前,我特别期待住上一个大房子,最好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和阳光房。遐想中,那所书房会收纳我爱好的书籍,我会像一个皇帝临幸宠妃那样,想看哪本就看哪本,多么惬意!阳光房里,我可以做瑜伽,听音乐,聚会,聊天,喝咖啡,想想就幸福极了。
现在想来,我期望得到的,不过是拥有一个书房和阳光房本身而已。其实,我平常也不少买书,但大部分都闲置着,因为惰性。其实,真正想看书的话,可以在手机上下载阅读软件,比拿着厚厚的纸质书方便多了。实际上,我现在阅读的电子书数量比纸质书多多了。只要我用心,我也绝对可以找到更好的场所去聚会,与朋友聊天,但是,我同样没有做到,大部分时间,我只是窝在沙发上看手机。
大房子可以提供书房,但提供不了阅读的冲动与共鸣的喜悦;阳光房本身也不能创造欢笑。心灵的栖息地,根本就与那块水泥浇灌的空间无关。
躯体的栖息地,其价值是有限的,可以度量的。从本质上来说,随着物料的老化,它的价值一定会贬值。
心灵的栖息地,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呈指数级增值,比如梵高的画作和周星驰的电影。优质的心灵栖息地,也许在当下的时代会受到压制或埋没,但最终会超越时代,引起后世的共鸣。它们的价值永不过时,而且会无限放大。林语堂,周国平,这些思想大家们几十年前写的文章,放到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如果能为更多的灵魂创造栖息场所,那更是功德无量。比如宗教流派开山宗师,比如在颠沛流离中针砭时弊,同情百姓疾苦的诗人杜甫,他们虽然身居陋室,但拥有崇高而富足的灵魂。
如果富得只剩下房子了,我们的灵魂该是多么贫瘠!那颗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灵魂,如何能快乐!我不由得对自己,对超级金领们发出由衷的悲悯之心。
肉体带着对庇护所的无限眷念,不愿离开尘世,而灵魂却说,这穷苦的日子,我已经受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