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种从不看日历的人,根本不关注什么节日,就更不用说什么知晓传统节日的过法了,一大早圈里的朋友们都在说今天是小年,我没求证就信了,一时兴起拟了这个题目发现不会写,于是又不得不先去求助百度。
农历腊月廿四日(或廿三日),汉族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汉族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送灶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在东北,我们都是二十三过小年,好几天前就看见街上有卖灶糖的,引得小时候那些囫囵半片的记忆就又都随着这街景浮云般飘来。那时就没吃过灶糖,不知道是因为没有钱买还是风俗不同,父母是山东人,而且都是成年后迁来东北的,我猜他们对这类民俗节日的认识大多还是保持着山东的习惯。
有着深刻记忆的是,差不多每年这个日子,爸妈总是给我们烙上一锅糖饼,我们围着那个大铁锅一边吃,一边听爸爸讲故事。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因为平时吃的都是玉米面大饼子,偶尔吃一顿糖饼,那感觉绝对是今天满街的各色美食没法比的。
总该有些东西是要传承下去的,就如这样的民俗节日,尝试感受一种自己所属民族和自己所在地域的民俗气氛,远比一窝蜂的去过什么圣诞夜平安夜好得多,我们的孩子也会跟着我们感知这样的文化氛围,把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日子从天长日久的生活中分离出来,认认真真过的同时,再仔仔细细品味,总归会生出些不同滋味不同感受,而且也会生出对自己所在族群的认同感。
要说收到的温馨祝福语,我还是喜欢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甚至小时候彼此印象也不深的表哥发来的那条“小年吉祥!小主万福金安!”看了就笑了,透着亲切与顽皮,忍不住看了好几遍,每次看都咧嘴笑,不,这里我应该说我是抿嘴笑的,这样大家在脑补我形象的时候,会以为我真的是淑女~
按理说,这一日倒也没啥不同,大家都觉得不同才会显出它的不同罢?中午让下伙伴们看了一小段多年前的文字,有人问一句:“为啥写了这么多年没成为作家啊,可惜了~”我惶恐至极,深深想,我写过吗?我甚至都没正式读过书,那些年艰难中遗漏下一言半语的随感不过都是我矫情又做作的产物,又何曾敢想过“作家”二字,而这需要解释吗?不,肯定不需要,我知道自己是如何对待写字这件事的。
约了弟弟妹妹来家一起包饺子,一起过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小年。这就是我心里想过的小年的样子,同时今天的我也有了一点点自己认可的样子。小年在日子中埋没着,我也是。
我要带两块灶糖回去,把它不一样的一面呈现出来。
下班走到小区门口,有个看起来有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在不远处大声朝我喊着“再见,拜拜!”,一边自己又大声笑着,我不认识他,心里有些小紧张,不由得假装沿着路快走,又忍不住回头瞄一眼,看到他又对着另一个人喊起来,看清了他那动作神情,我又忽然悲伤起来,他不在我们的世界里,抑或我们不在他的世界里。他穿的不多,是一件看起来还平整的户外衣服,而今天很冷,看他脚边放了好几个袋子,里面的东西乱七八糟的。他的家人呢?他知道今天过小年吗?他吃灶糖吃饺子了吗?他的快乐是快乐还是我们的快乐是快乐呢?……
小区进门的门锁着,旁边站了一个穿着长款大衣姿态优雅的女人,看出她没有门卡,我就快走了两步掏出钥匙开门,她站着不动,等我开门,却又挤在我身前进了小区,过程中两只手没离开过大衣口袋,她一定知道那道铁门有多冷。我不喜欢这样的人,再看背影我就会心生厌恶,我在反思自己心理呈现出的人性丑恶,我开门本意是我自己进来,而她不过是借了个光,我却希望她至少有所表达,至少把手拿出来比划一下。想想我损失什么了吗?没有啊,那我为什么不舒服呢?我想这就是恶念。
听说今天还是大寒,我忽然想今天是冬的终点吧?冷到极致,暖才起始。写到这里,又想起一大早自己的碎碎念:
早上五点半醒来碎碎念四十分钟吧啦出一千七百字,班车上答朋友问又吧啦了五百字,当然,我还是不能跟你说文字的质量问题,发不出来,也贴不上去,都是拼不出形状的碎片,管它呢,好在我欢喜。
连续好几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都是收到一碗热气腾腾的杂粮粥,还有一个煮鸡蛋一个糖醋蒜头。这幸福无以言表,你一定会说这有什么好炫耀的呢?不,我想,这才是最值得炫耀的,若无温暖以待,就绝不会收到这样的感动。如果基于其他任何理由,ta可能会买一件礼物送你,一定不会是一碗热粥……
据说今天是北方的小年,早起开始就陆续收到温馨祝福,这感觉也是温暖的。日子过的也无非就是这些,所有回馈到自己身上的温暖,都是自己先有了温暖之心,这便是吸引力法则吧?
小年吉祥,各位万福金安,一顺百顺万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