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孩子们没有经过设计的东西。”类似的话在去年小规模学校联盟的培训中,不止一位老师强调过。今天正式开始新授课程,如何上好课,成了今天我思考的重点。
昨天小小的复习了一下,让三四年级的孩子们默写了26个英文字母,果不其然有一部分同学,无法完全默写正确。
每当寒暑假结束,孩子们来到学校,脑袋里装的东西都不会太多,如此,年年累积,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我时常在想,孩子们为什么忘得那么快?表面上看是孩子们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假期都在玩耍、玩游戏,看电视中度过的,(我这样说,是因为我的寒暑假有大量的时间都是和我们村的孩子混在一起)。而其实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教的很多东西,并没有和孩子们的生命产生太多的共鸣。包括我自己,你若问我学生时代课堂上都学了什么,也并没记住什么。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困扰——对现在自己工作实际意义的质疑,由此想要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到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现在能够确认的就是,一个孩子的素养提高了,考试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当然探索不断,但仍要着眼当下,当下就是我要怎么上好这堂课。
因为孩子忘性大,所以在新授课程的时候,都要加入复习的环节,今天给孩子们上第一单元的单词部分。
四年级的第一单元是我的学校,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欢迎回到学校。所以英语学科的连续性是非常强的。这也是我教完了完整一个学年的英语以后才有的认知。以前也很努力教,但不懂学科内在逻辑,就只能被教参牵着鼻子走。而我们除了要足够了解教材,更要足够了解孩子。
我备四年级第一单元的课,第一课一般是讲授单词。
一开始教英语的时候,看到这几个单词,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知识如此简单,所以十分钟左右,就把单词环节结束了,全班集体读感觉都不错啊,而事实上,这样讲授,基本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接受,其他孩子都是懵圈状态。
备课时把三四年级四本英语书摆在面前,看英语单词表,以school(学校)为中心,串接各个学期的单词。
第一个问题:学校由什么组成?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提取出“建筑”和“人”这两组关键词,第一单元就是学习图书馆、电脑室这类与学校建筑有关的单词,由此我们层层递进,当我们穷尽我们所学的单词,发现我们得到了一个巨大的思维导图。
孩子们哇的一声叫起来,眼睛闪闪发光,因为这个导图是大家一起想起来的,说单词的时候七嘴八舌,分外热闹,没想到能出现这样一幅图。
第二个环节,让孩子们转过去,不看黑板,按刚刚的思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用中文梳理单词。
转过去之后,孩子们懵圈了,怎么画?没画过,这其实也反应出孩子们并不善于思考、归纳、总结,而是习惯于老师让我背哪句我就背哪句,碎片化、肤浅化的学习,是一种“伪学习”,因为看上去简单粗暴好操作,也许会带来短时间成绩的提高,但长此以往,必然让师生双方都陷入深层倦怠。
同学们陷入困顿,我们又围在一起,讨论该怎么画这个图。到这里,我发现这堂课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知识的容量有点大,作为第一次画思维导图的孩子们,实在不适合一下子穷尽所有单词,做过多分支,作为一种思维拓展,可以这样,但让孩子们动手的时候,应该再细化一下,完成第一级分类就可以了。
讲解完后,孩子们有点感觉了。但是思华的作业,我给她解释了好几次,她还是似懂非懂的样子。因为她的作业里,把教室独立成项,而正确的应该是,教室和美术室、电脑室等等同属于一个等级。她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学校并没有所谓的美术室,和对外开放的电脑室等等,她只是把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分开来了而已。无论英语还是其他教材,都是以城市生活为主要素材,乡村依然是个陪衬。
第二个缺点就是,我应该用大白纸呈现,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分支会更明了,也更利于孩子们复习。
三年级的英语相对需要梳理的东西就少一些,因为他们毕竟才学了半年的时间。因此第一节课就只讲授了八个单词。
个人的一个感受就是,多多让孩子们动起来,能比划动作的就多比划动作,不能的,也尽量拍拍手,跺跺脚打节奏,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当小老师,一定要顾及到接受能力最弱的孩子,不然积重难返,孩子和老师的心理压力都很大。课堂上动静结合也很重要,不然一堂课热闹是热闹了,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沉淀下来。
而去年有一个孩子我是怀有很大的愧疚之心。这个孩子现在的教学模式下,接受东西很困难,而且去年我去他们家家访,了解到孩子的一些情况之后,很久很久,心里都沉甸甸的,哪怕是这个孩子考零分,甚至胡作非为,我想,我都可以理解,那样的情况,让一个孩子去承担,太沉重了。
可叹的是,他实在是一个太善良、内向而温和的孩子。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无法选择的东西而选择作恶,反而很多时候为自己的“笨”而感到很羞愧的样子。
后来对他做过一些帮助,但我总感觉,隔靴搔痒,我也希望他以后可以善良下去,怀着一颗平常心,相对开心,自食其力地生活下去。
我能感觉到,他还是想学好的,他又不是一个没有自尊的人。
今天就让他从26个英文字母学起,更多是借此和他聊聊天。我想起一诺在芬兰之行的视频中,和祝老师聊到,芬兰的老师对待“特殊”儿童,其实就是平常,平常到,你完全感觉不到那是在“开小灶”。
今天除了上常规的英语课,还给一年级的孩子上了《彩虹花和阅课》。这是我几经挑选之后,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以后做的选择。关于网课的思考,之前我也提到过好几次,其实互加的每一门课都特别好,但要将好的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作用,需要在一个好的生态里。
我们学校,我个人感觉,越来越好,让我越来越留恋,但是老师们,孩子们仍然需要更多了解之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做出主动的选择,不然就会变成任务的累加,就成了负担,而不是享受。
这堂课,上得非常开心。
孩子们有一个朗读习惯,就是拖音非常厉害,因为孩子们的读只是嘴的机械运动,没有情感和理解的注入。
当时老师用动人的富有韵律感的声音,用精美可爱生动的PPT一点点调动起孩子们深层次的情感时,情况大大改观。
我们自己也玩出了花样,根据这首诗,边读边做动作。读到“春雨抱抱它”时,我一下子搂住一个孩子,发现这个孩子真小啊,顺势抱起来转了一圈,孩子们都笑了起来。
“吹风,伸懒腰,大声喊”每每读到这些动词,孩子们都无比夸张地做动作。
后来,我说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块儿读,孩子们都特别激动,我发现他们最期待的其实是我那个抱抱。
二十分钟学完这首诗,让孩子们把这首诗以画画的形式画下来,然后我关掉一体机,因为我不想让屏幕上的画面影响孩子们的想象,很多孩子一边画一边大声背那首诗,这让我很惊奇,但想想,其实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后来孩子们发现我也在画画,又纷纷把画画得和我的很像,让我哭笑不得。
今天和老师们相处得也很愉快。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居然忘记蒸饭了,郁闷啊!叶发柱老师说,怕啥,我那有电饭煲。饭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下午,看到叶校长和赖老师把烧过的煤球砸碎放到花池里,我也跑过去用脚踩,孩子们也跟着踩得不亦乐乎。我瞅了半天花池里的植物,居然没发现那玩意是山茶树。这玩意在山上长着的时候,棵棵神气活现,种在学校的花池里却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今天村委的干部对学校的一些成绩给予了肯定。但是没有被肯定的老师就真的只是老师的原因吗?背后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语数外都教过的老师,很多原因,我心知肚明,而还有一些原因,我也不甚明了。学校本就是村庄的一部分,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村子的文化核心。
文化的核心,而非应试教育的陪衬,但是很显然,以上我所有有关教学的设计,依然主要是以应试为目的考量。而我所津津乐道的网络课程,给山区教育带来新希望的同时,也给所有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