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戛纳电影节在最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70大寿,从1939年创立开始,戛纳电影节也算是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能拥有今天这样“德高望重”的地位,这么悠久的历史果真是没白混,即便与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共同身为“欧洲三大”,但戛纳一直给人的感觉却是更有分量更有说服力。
整天戛纳戛纳的挂嘴边,大伙都知道这电影节很隆重,不过对于它的各个方面,乃们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今天丸子就用最简明易懂的方式带大家一起走进戛纳电影节,收好这份科普贴,以便平时跟别人聊起天来也能做个有知识的人,吼吼~
诞生记:战火中降生,抗衡威尼斯电影节
虽然论影响力,现在的戛纳称得上是“欧洲三大”里的王,但论资排辈的话,出生于193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才是全世界国际电影节里真正的老大哥。尽管小了人家七岁,但热血骚年小戛纳从一出生起就带着一个牛逼哄哄的任务,那就是专门跟老大哥作对。
如今时光已匆匆过去七十多年,但戛纳电影节与威尼斯电影节这场跨越世纪的恩怨却是从戛纳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谁让两人政治立场不同,注定只有相杀没有相爱。
从二战前起,威尼斯电影节就沦为了法西斯的宣传工具,化身成为意大利法西斯在电影界的文化政策延伸,而之所以会有戛纳电影节的诞生,正是因为反法西斯方面要在电影领域与其形成对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欧洲的各大电影节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兴盛,而作为自带正义、根正苗红又政治正确的影届三好先锋,戛纳电影节无论是地位还是受重视程度自然是一路UP UP UP!果然笑到最后的才是最大的赢家~
不过戛纳电影节的成长也并不是顺风顺水的,甚至刚一降生就遭到了重挫,虽说创立是创立了,但由于纳粹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戛纳电影节还没来得及真正举办就被打断了,险些夭折在襁褓里,直到1946年才正式出街。随后在1948年到1950年间戛纳电影节又因财政困难而停止过两年,在1968年还因“五月风暴”而被迫中断,不过面对这一切戛纳都顽强地挺了过来,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才有了日后的崛起。
至于威尼斯电影节,虽然到今天还一直享有着“国际电影节之父”的闪亮光环,但“出身不好”估计是他这辈子都洗不白的污点,只感叹当初站错了队都是一把辛酸泪呀~
成长记:气焰渐长,示威柏林电影节
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戛纳电影节这位天之骄子也是脾气渐长。
作为品行端正出身好的优质青年,戛纳电影节一直很受美国爸爸的青睐,但相比之下,对于柏林电影节,美国却更像是亲儿子一样的宝贝,有着各种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不过呢,虽然干爹有偏爱,但丝毫不会影响到戛纳电影节的威风,同时对待柏林电影节这位跟在身后的小弟弟也是从不手软。
在FIAPF,也就是国际制片人联合会的倡导下,当时现有的电影节都进行了类别的划分。在最开始只有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拿到了A类的评级,如此一来,他们便拥有了办竞赛单元的资格,也拥有了组织国际评审团来评奖的资格。
出于竞争的心理,对于1951年横空出世的柏林电影节,戛纳保持了抵制状态,不仅如此,还伙同老大哥威尼斯一起抵制他,就在当年的第一届柏林电影节上,法国和意大利都拒绝参加,于是搞得这一届电影节的评委全是清一色的德国人。
后来,在FIAPF的调解下,柏林电影节终于在1956年搞到了A类认证,从此之后,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柏林后来居上,但傲慢强势惯了的戛纳并没把他放在眼里,一上来就不断给柏林示威。
对于各个国际电影节来说,看似一年四季都能举办,但是举办的月份其实是影响电影节成功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刚开始,戛纳电影节选定了举办日期为四月底五月初,但发现柏林电影节选定的日期竟是六月份,他觉得这实在是离自己太近了,于是戛纳大手一挥,柏林便不得不卷铺盖走人。
迫于戛纳的压力,同时又不能离八九月份的威尼斯太近,于是柏林电影节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举办日期一改再改,直到七十年代末,才总算把举办日期定到了二月底三月初,本以为可以就此安心过日子,但戛纳还是看不顺眼,还是觉得离自己太近,于是连同FIAPF一起给柏林施加压力,最终柏林电影节不得不搬到了非常寒冷的二月初,至此戛纳在这个问题上才肯罢休。
说到这里,丸子不禁想明白了为啥明星都爱去戛纳走红毯,除了自身的影响力外,或许与举办的时节也有很大关系吧,五月份温度适宜风景优美,可以穿美美哒礼服以及各种露胸露腿的奇装异服,反观威尼斯这些年缩水得厉害没啥热度,而去柏林裹棉袄也能冻成狗,所以蹭戛纳的红毯还是最明智的选择呵呵~
戛纳对于柏林的示威事件虽然态度蛮横了点,但是却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让自己的话语权与分量蹭蹭上涨,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电影节大户。
沉淀记:脾气大本事大,戛纳从来都用实力说话
无论戛纳的性情有多么嚣张多么刁钻多么古怪,他仍旧打了一手的实力好牌,凭借对待艺术的纯粹态度以及对待电影精准独到的眼光,戛纳电影节成为了无数电影人的神圣殿堂。
戛纳电影节如今能拥有这样德高望重的地位,除了历史底蕴深厚及足够成熟,与其自成一派的口味和魅力也有很大的关系,他更注重电影艺术也更注重作品的风格化,也就是所谓的比较阳春白雪、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吧,由此他也拥有了“世界上最具艺术气息”电影节的美称。
如此一来戛纳给许多有思想有个性的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也给很多新人提供了机会。像简·康平、科恩兄弟、陈凯歌等等一些列电影人都是由此一步登天。
经常有人拿奥斯卡和戛纳来比较,但其实二者根本就毫无可比性,一个偏重商业一个偏重艺术;一个是美国本土的电影奖项,一个是世界电影的展览盛会;一个重在表彰电影工作者,一个重在挖掘好作品。戛纳所走的路线,更像是一条艺术家或大师的道路,这就好比大家经常听到的那句话:我不想做明星,我只想当一个演员。
除此之外,戛纳电影节还凭借灵活开拓的好脑筋不断变革,并深深影响了其他的电影节,正所谓跟着哥走有肉吃!
比如他为了容纳更多的优秀电影和电影人而额外设立“一种关注”、“导演双周”、“影评人周”等平行单元;在独到的眼光下正确处理好了与商业模式之间关系,促进了电影市场的交易;同时还将推片制改为选片制,淡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偏重创作者之间的竞争。
既有环境和时间赋予的沉淀,又有灵活好用的好脑袋,各方面都强悍的戛纳想不出类拔萃都难啊!
番外篇:华语电影在戛纳的征战
从1959年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金棕榈奖角逐的华语影片《荡发与圣女》开始到今天,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节取得的成绩可以用“还好还好”来形容,入围及获奖作品数量可观,其中也有几个含金量特别高的。
其中不得不提的当属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年一举拿下金棕榈大奖,这是第一部摘得金棕榈奖的华语电影,同时也是至今唯一一部。
当时张丰毅、巩俐、张国荣共同现身戛纳,是何等的风华绝代呀~巩俐的白衬衣搭黑色高腰长裤的装扮也成为了惊艳一时的经典。
那一年的国产电影可谓是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了一把,《霸王别姬》也已然成为了一部绝响,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纳闷,当年能拍出这样惊世骇俗作品的陈凯歌后来咋就成那样了呢……
紧接着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获得了评审团大奖,葛优由此拿下最佳男主角,成为了首位华人戛纳影帝。
1997年,王家卫的《春光乍洩》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而他本人夺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得戛纳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2000年,堪称华语片在戛纳最风光的一年,不仅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获得戛纳最佳艺术成就奖,梁朝伟由此拿下影帝,同时姜文的《鬼子来了》获得评审团大奖,除此之外,杨德昌凭借《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至于首位华人戛纳影后,则是2004年凭借《清洁》脱颖而出的张曼玉,不仅如此,她也是首位亚洲戛纳影后。
论起最近获奖记录的话,那就是2015年侯孝贤凭《刺客聂隐娘》拿到了最佳导演,不过讲真,这部片子一般人还真欣赏不了……
以上就是有关戛纳的种种啦,大家get到了吗?日后再提起戛纳电影节,各位可就有的聊啦~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