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合上,必先张开。想要削弱,必先加强。想要废除,必先振兴。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一种微妙幽深的道理。柔弱往往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之利器不可以炫耀。
【解读】
本章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老子还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道德经》全书。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这时,该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大道无言无为,无形无象,但是它却存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世间万物行事时依循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所以我们的有形世界所制定的法律,就是相对因果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互为生灭,谁也无法改变。而大道却与这个完全不同。大道本身是没有等级,因此,只要合于大道,万物也就不会有等级了。倘若不合于大道,就一定会有等级,而且还会朝着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面变化发展。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在本章的前四句之中,老子具体分析了事物的发展情况,这几句话贯穿了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的歙与张、弱与强、废与举、取与予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较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而刚烈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难以维持长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我们知道,大道是无言的、无形的、无声的,它无处不在。大道对于我们的控制,我们能够意识到,但是无法感觉到,这正体现了大道的平凡之处。而它不以声色相诱惑,不以名利做引诱,不以武力相威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遵循它的原则,投向它的怀抱,得到永久的安详和平静,永远不会受到伤害,这正是大道的伟大之处。大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平凡,而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的根本,也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如果治理国家的人能够掌握大道的根本,能够效法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做法,那么就无须用各种手段来笼络人心,费尽心机地控制他人了。于是,人们为了能够过上平静而安定的生活,必定会自然而然地投向他、归顺他。
事物的玄机往往存在于相反相成的那一瞬间,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欲擒故纵的道理。
大道如水,温柔而深曲,所以,柔能克刚,曲径通幽。
很多问题,不能光看内容,还要注重形式;不能直接着来,还需曲折着行。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正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也。
圣人见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如此,乃知常胜之道是柔弱也,盖物至于壮则老矣。
混一之气,必先收属身心,身心定,而后含光内照,则真一之气强气充足。刚强故多利,利则有害于身。柔弱亦多利,利则有益于己。刚强之利不公多害,柔弱之利和平多益。入于湛寂,合于真静,如此之微,如此之妙,玄之又玄,可以示人乎?故不可示人。
本章言物势之自然,而人不能察。教人当以柔弱自处也。天下之物,势极则反。譬夫日之将昃,必盛赫。月之将缺,必极盛。灯之将灭,必炽明。
柔弱刚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