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家庭的主要矛盾就是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
孩子不做作业时,母慈子孝,孩子一做作业就鸡飞狗跳,甚至有的妈妈因为辅导孩子做作业,气得得了脑梗。
01
改变思维习惯,辅导孩子作业不再“河东狮吼”。
我有个朋友,平时做事雷厉风行,但辅导女儿做作业却和风细雨,从没见她发过脾气。
我问她怎么忍得住?她说每次给孩子辅导,当她讲得口干舌燥,而女儿仍是一头雾水时,她就想“我怎么那么笨,一个孩子都教不好?”“是不是方法不对?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这么一来,她就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就一个劲地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了,哪有力气再训斥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改变了思维方式,向内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从责骂孩子变成找思路找方法,那自然不会“孩子哭,大人叫”了。
02
就事论事,不放大问题,才能不过度焦虑。
孩子成长过程中,问题总是层出不穷。
而父母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放大问题”,认为“小学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中学,然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从而越想越焦虑。
我有个表弟,从小成绩就不好,上了很多辅导班都不见成效,但他尊重师长、吃苦耐劳,而且喜欢体育。
表弟的父母总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儿子只是不擅长数理化而已。
后来表弟考上了体育学院,毕业后去了一所有名的初中实习,因为他为人的一贯踏实勤恳,竟然成了那一批实习生中唯一被留校转正的。现在,更是因为做着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表弟愈加努力,很得校长器重。
妥善地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向上之心”,静待花开,这需要父母的智慧,更需要父母的耐心与宽容。
03
顺其自然,退一步海阔天空。
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好学校,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如果追求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而追求的过程又是漫长的,那么这样的追求又能坚持多久?
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擅长之处不同,同样的课程对不同孩子的难易程度就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学习体验自然也就不一样。
我有个同学的儿子数理化、语文、外语样样好,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这个孩子对音乐、绘画一窍不通,每次上音乐课、美术课都如坐针毡。我同学说幸亏中高考不考艺术,不然她儿子铁定歇。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就会知道任何一个考试制度都是一刀切的筛选。对群体来讲相对公平,但对个体而言却有很多不公。
试想让一个擅长文学或艺术的孩子去学习奥数,他会有多么地挫败。
反复多次的失败必然会严重地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如果父母不但不理解,还要去责骂,那这门功课终将会成为孩子的噩梦。
知道了这个道理,父母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是否可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错误、马虎、不开窍”?
既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幸福,那么何不让追求幸福的过程充满希望、沐浴阳光?
没有哪个孩子是不想获得好成绩的,只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可能不足的是“兴趣”,也有可能不足的是“能力”。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想办法帮助孩子慢慢提高“能力”,这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顺其自然,平和心态,父母的理性、耐心、克制和宽容给孩子的不仅是学业上的帮助,更是做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