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香片
所谓“双城”,是指青岛和黄岛。这是我们双城生活的第四个周:周末在黄岛,工作日在青岛,即是我们的双城生活。
这一切都是拜女儿所赐:她的学校在上学期从青岛搬到了黄岛,考虑到高三这个关键的学年,我们便在女儿学校附近觅得一处临时住所,打算适当的时候开始陪读生活。眼下刚开学不久,女儿才享受过一学期的住宿生活,还没过瘾,所以还在住校,我们便在周六下午她放学前赶到黄岛,接回家后一起在这里过周末,周天下午她返校后,我们再回到青岛。
严格说来,黄岛和青岛不能算做是两个城市,只能说是隔海相望的东西两个城区,之间有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相连,交通也还便利。只是女儿学校所在的位置十分偏远,位于黄岛北部郊区的生态园区内,这是一片由中、德两国政府联合建设的园区,女儿学校与德国素有渊源(学校的前身礼贤书院为德国传教士卫礼贤所创办),因此落户于此。
学校坐落于园区东南角的一片山坡上,校园很漂亮,一色砖红色欧式建筑群,宛如城堡,与园区的德国中心大楼遥遥相对,大楼周围便是几个开放式社区,有的已建好,有的正在建。我们的临时新家便在其中的一个社区。
从新家东窗望出去,便可看到女儿学校那一片山坡上的“城堡”。尽管是离学校最近的社区,步行仍需要接近五十分钟,不知算不算最远的“学区房”。
春天里将房子简单收拾了一下,过了一个暑假,女儿开学前,我们正式开始了“双城生活”。
住进来的第一个晚上,便深切体会到了郊外和市区生活最大的不同,那便是:安静。远离主干路,车、人都很少,视野也极佳,南面远处山上有高高低低的白色风力发电车,北面可看到绵延的海湾大桥,东侧不远处还有一个小水库,我们开玩笑说:“这个新家是集海景、山景、湖景于一身的景观房,还兼学区房身份,如果不是这么偏僻,也算得上极具升值潜力的房产呢!”
郊区生活不仅安静,也变得简单,没有电视和网络,4G信号有时都不那么稳定,倒像是少了很多干扰。看了下载了很久的美剧,读了几本非得静下心来才能看的书,先生甚至自己动手,用废弃的包装材料做了几个实用的居家小玩意,一个木制刀架,一个手编小提篮,放在厨房和浴室,比起买的成品要多了不少意趣。
没有置办太多东西,日常饮食起居也随之简单了不少。那天要炖排骨,想起没有炖肉的料包,跑到楼下仅有的小超市也没有买到,只好回来找了家中最简单的两、三味料放进去,味道却意想不到的好,颇有原汁原味的感觉,于是想,有时是不是过于复杂反而失了真味。
这个叫做生态园的地方,果然每次来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生态之好——凡来必会让蚊子美美地饱餐一顿,这也是在城区近几年难得的待遇了。小区周边曾经是成片的树丛野地,有的经过了人工修葺,变身为休闲公园、足球场,有的仍处于肆意生长的状态,充满野趣。那天在附近溜达,欣喜地发现了路边一处极为茂盛的花田,高高低低,五颜六色的格桑花连成了片,其间还夹杂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野草,这些摇曳在风中的格桑花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童年,在千里之外的家乡高原,格桑花是最寻常不过的花,它伴随了我整个的童年。
每周在双城之间的往返,给原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注入了一点新鲜的感觉,比如,以前很少来的西海岸城区在我眼里是陌生的,很多地名仅仅是听说,如今这些地名变得亲切起来。西海岸的城区街道多以江、山命名,而海那边东部城区的街道多以城市命名,比较起来,似乎西海岸这一片城区少了几分东部城区的拥挤和喧闹,多了几分宽阔和大气。
再比如,因为每次都是周日的晚上赶回市区,一个小时的路程从西到东,穿过大半个青岛,恰好看到这个城市从华灯初上到万家灯火的迷人夜景,这对于很少在晚上出门的我也是不多见的体验。高架桥的车河、滨海大道两侧绚烂变幻的霓虹灯,以及远处高楼顶上层层叠叠的蓝色灯光,云朵般的轮廓,映在茫茫夜色之中,给人一种天空之城的梦幻感。直到穿过长长的海底隧道,回到市区,这种梦幻感才慢慢消失,隧道这边老城区的灯光有着温暖的、世俗烟火的味道,它提醒我,忙碌的一周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