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谁做主
前两天在到朋友圈有一条消息这样写到:
暑假对于爸爸=暑假
暑假对于妈妈=各种暑假班、补习班、夏令营、绘画、游泳、跆拳道……
会发现妈妈们关心最多的话题,多是和孩子有关的。
这个朋友圈也是妈妈转发的。
相信大部分妈妈们看到也会有同样的共鸣。
通过这个朋友圈也能看出来妈妈们的焦虑,和对爸爸们的不满情绪。
我和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聊天,聊到孩子的问题上,因为先生在外在工作,所以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在带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经常抱怨,因为平时家中没事时还好,一旦孩子生病或是其它问题,就特别的希望先生能在身边能帮帮自己。
朋友说,自己为家庭负出了很多,但感觉不到先生的理解与爱,特别是孩子上学后夫妻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差。
生活中有很多人吐槽起工作来没完没了,吐槽起家庭来喋喋不休,吐槽起人生来满是怨气。总之就是一团行走的乌云。
相信这样的情景也会发生在你的身边吧,当然,你我也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呢?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最近重读《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哲人主张: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关系。
世界及其简单,人们随时都可以获得幸福,想要自由就被是被人讨厌,听起来真是不可思意。
作者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1986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通过与哲人与青年的对话告诉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幸福的答案吧!
一、谁会最在意你的感受——你的生活不是他人来做主。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过去。
比如“原生家庭”,“我小时候缺乏关爱,所以长大没有安全感”“父母感情不好,从小给我带来了影响,所以我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
用阿德勒的话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这些人的归因方式只是为自己当下的行为找借口开脱。无法适应社会,只是自己内心不想挣脱,不敢去试着融入社会,却把原因推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样就算做的不好,别人也不会怪罪自己。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情绪是你的手段”
很多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感觉没有优势时用争吵来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在争论时表现出愤怒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如此一来可以让自己和别人都觉得他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夫妻之间最容易发现矛盾其实也是一方的付出得不到另一方的回报,其实是自己被束缚了,因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时,但是却没能期待到想要生活时,就会非常的愤怒。
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选择,决定了生活方式却还要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希望能改变,成为自己喜欢的人。尽管想要改变,但是因为选择了新的方式会带来,未知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难以预测的未知,人们可能还会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安心。
但追究其源头:为什么我们会想要取得别人的认可呢?
可能是小时候受到了“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的赏罚教育,但是如果自己真正把一切的目标都变成“满足别人的期待”的话,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痛苦——因为需要顾及许多方面:别人会怎样看我,我这么做对方会不会开心……但这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我们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拼命的为此负出,希望能得到回报和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一直都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二、学会课题分离,选择自己的道路。
我们活在自己的人生中,所以我们是为自己而活的。
如果一味的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他们评价,最终我们自己只会活在他人的世界里。
做一名母亲我深有体会,面对孩子,总是认为给孩子选择是最正确的。
面对即将要上小学的七岁男孩,突然之间变的很有个性,都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最招人烦,每天都在和你无数次的交战。不停地挑战你忍耐度。
相信很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一下子不受自己的掌控呢?
最近因为和孩子的问题,自己也变的烦躁和焦虑。
曾经网络说一位陪孩子写作业的妈妈,妈妈半夜喊叫“到底什么关系”的段子,我也突然体会到了这位妈妈的心情。
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呢?
岸见一郎在书写青年和哲人的对话中:“人生不是和他人的比赛。”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加的优秀,所以会不断地和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追求优越性。
这是因为妈妈因为无法达到成为理想的自己而产成的自卑情结。
在与孩子的教育中把自己的自卑情结,也加载给了孩子,这个过程中,妈妈会更加在意孩子的完美状态。
最在意自己的感受不是别人优秀,也不是孩子的调皮,而是自己内心的自卑情结,因为在不断去与别人比较,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阿德勒说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做为妈妈都希望孩子们很优秀,总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但是要清楚的看到,人与人之间不同,但是平等的。
即使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一样,既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与孩子对待,也不当成孩子来对待,而是把他“当作人”来对待。当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人真诚相对待。
身为妈妈,需要不断前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只要不断的进步,其实价值就已经超越自己了。
面对孩子,表扬与批评带来的伤害同样可怕,正面管教里曾说过,管教孩子即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不是要求,而是接纳孩子。
有句话说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或许才是最佳的状态吧。不依赖于他人,你的快乐来源于你自己的感受。不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因为那是别人的课题。
当面对人生烦恼的时候,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或许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许多。
认清自己的课题,不再推卸责任,也不再强求他人。
人们之所以会有烦恼并不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是来自周围他人的影响,如果想要孤独也是需发他人的存在。因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都会成为“一个人”。
如果宇宙不剩下了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的烦恼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书中所言,我们要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不要狂奔,不要错过风景,慢下来脚踏实地。
这才是理想的幸福人生。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幸福的生活就请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