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朋友都笑称自己是“佛系青年”。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指看破红尘、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简单来说就是对万事万物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也行,没有也行,这看似是一种“万事皆空”的状态,但很多人说,选择“佛系”其实只是疲惫了、心累了,不想再争也不想再抢。
那么,自嘲为“佛系青年”的我们究竟为何格外疲惫。
1. 内心的疲惫感来源于想要改变却无法改变现状的焦虑和无力感。
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一种人生“卡壳”状态——迷茫, 迷茫往往可能引起人们的焦虑、压力、甚至带来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感到疲惫——想要改变——不能改变——失望和焦虑”与可以改变——作出改变——产生疲惫感而放弃两种死循环恰恰可以看作“迷茫”的两种情况:
a.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b.不知道想要的未来应该如何抵达。
2. 我们的选择变多了,种种的不确定性使我们产生“焦虑”。
我们比父母辈经历了更长的“不确定期”,可到达的地域和可触及的资讯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宽广,这同样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充斥着更多的变数与选择。这滋生了我们的“焦虑”。有人感受到的焦虑,是身体上的不适,还有人感受的焦虑更多是精神上的。
我问过很多人,如果你有很多的钱和时间,,你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闲着,什么都不干”
“我终于什么都不用干了。”的回答占有很大比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疲惫感其实与这种希望极端平凡的愿望相关,这些愿望看似很简单,但其实更难实现。比如安逸了,吃啥喝啥钱从哪儿来。在现实与愿望的巨大反差下,我们深感疲惫。
小时候,我们应该都受过这种待遇,很多父母所谓的鼓励教育方式。比如“你想吃冰淇淋吗?先把那道算术题做对再说”“你要是考试进全班前三,我就带你去迪士尼游乐园”......这些种种看似充满幸福感的体验,附加了父母的种种要求就显得复杂了,小孩子单纯的小世界也跟着复杂起来了,最终演化成:
“我必须一直厉害,我才能获得安逸和享受的资格”。
疲惫感正是来源于此,本来想要的事情,但是想实现一个“关心粮食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之前必须得进行复杂的筹备。以至于简单的生活很难实现。其实前进和努力是没有尽头的,而且很多实例不断地证明我们常常是越努力,反而距离心中的平静越远。
移除在大城市生活,如何对抗内心无处不在的疲惫感?
而通过失败,放弃努力也不是我们愿意选择的。而说什么必须要努力,要成功其实是一种执念,但是要放弃这种执念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说现实中有用的建议,我觉得不如去找一个能安慰自己和陪伴自己的人。一个好的陪伴,能不过多的在对我们付出之前而附加各种条件,能瞬时的让我们远离必须努力的困境。
从现在开始,我们从小事做起。
分阶段落实每一天的行动,享受每一点微小的改变带来的满足。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计划时限,以及在时限内如何分阶段实现什么目标。
把你对未来的想法,变成一个个可被实现的小任务。并在做计划时以“天”作为时间计算单位,将截止日期的提醒设置成“距离现在还剩X天”有利于减少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