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长安,长沙;一北,一南。
这是两个有意思的地方。从物候上比,一干裂秋风,一润含春雨;从历史上看,很长一段时间,一为中心,一为藩屏;从文化上讲,一方更尚质实,一方亦求浪漫。他们在习惯、风俗上存在着差异,以至于贾谊、刘发等人,从长安来到长沙时,一开始都带着惊诧。
惊诧是对的,就像司马迁“窥九嶷,浮于沅湘”,才知华夏之大;当汉廷渔阳公主嫁入长沙,肩负起母仪王国的使命,才知何为华夏。何为华夏?那是万里山河,异彩纷呈,统归宇内。
历史总有来处。当我们在岳麓书院看到“道南正脉”的匾额,思绪会拉长到两千多年前,拉回到渔阳王后及其长沙国的时代,从那时起,湖湘文化就以一种坚毅的姿态挺立,这里有天马行空的艺术、有富丽精工的制作、有自成体系的思想、有吞吐宇宙的气魄,它坚实地证明着,以长沙为代表的湖湘文化,不只是一种地域文化,而是中华主流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本展览以荣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西汉长沙渔阳王后墓文物为基础,遴选汉长沙国精品遗珍,重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成就。这让我们相信,“她从长安来”,不只是地理上的迁徙,还是情感上的交通、价值上的交融、文化上的交汇,这里,深藏着厚重长沙;这里,深藏着泱泱中华。
谨以此展纪念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感谢易中天先生为展览题写展标
渔陽王后
第一单元
“吾家嫁我天一方,远托南国长沙王。”汉朝公主的婚姻常被作为皇帝联结主要社会势力的手段,大多带有浓重的政治意味,既有与外族“和亲”之举,也不乏与王侯“政治”联姻。长沙望城坡发现的西汉渔阳墓,墓主人本为汉廷公主,远嫁长沙王,为“笼络长沙,遏制南越”而来,或许正是因为她有出色的胆识和才华。
渔阳题凑
199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坡古坟垸发掘了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型竖穴岩坑墓。这是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墓采用黄肠题凑葬制,外椁四周用600余根短木枋层层环绕。整个墓室由“梓宫”(棺柩)、“便房”(棺房,或称内梓室)、“黄肠题凑”(短木枋)、“外藏椁”(回廊)组成,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宛如一座“地下宫殿”。这是目前湖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西汉诸侯王室墓,因题凑木见“渔阳题凑”字样,可知墓主人自称号“渔阳”。
江二桥
长沙望城坡墓葬位置示意图
该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咸嘉湖西侧,东距江边约25公里,东南距溁湾镇约2公里。此地为岳麓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西汉长沙国渔阳王后长眠于此。该墓虽遭遇汉唐时期多次盗掘,仍出土文物千余件。
湘
“长沙后府”封泥匣
西汉(前202-8)
1993年长沙望城坡古坟垸1号墓出土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长沙后府”应为管理长沙国王后府邸日常事务的机构,结合墓葬使用“题凑”葬制看,墓主应为女性,身份是长沙王后。当时的国人和后府家人称墓主为“长沙王后”。
“王税
衣物”木褐
(shuì)
西汉(前202-8)
1993年长沙望城坡古坟垸1号墓出土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木褐所称“王”当指长沙王。“王”应是长沙王临丧赠送给墓主的衣物,说明墓主与长沙王的关系非同寻常。
“陛下所以赠物”木楬
西汉(前202-8)
1993年长沙望城坡古坟垸1号墓出土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木楬所称“陛下”,当指当朝皇帝。自秦之后陛下为皇帝的专称,西汉诸侯王不敢擅用自称。木所记物品应是皇帝派遣使臣吊祭“渔阳”王后的赠(fèng)赠之物,显示出墓主与汉皇室的特殊关系。
分封长沙国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正式称帝建立西汉王朝,并行“郡国制”,分封了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异姓七国”。到汉高祖末年,除吴氏长沙国之外,其余异姓王均被翦除,代之以刘邦兄弟子侄的楚、荆(前195年更名为吴)、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同姓九国”,利用宗族血缘关系来巩固其统治地位。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37年废除,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存续了200余年。
洛城门
厨城
西汉长安城
横门
楼阁台遗址
西市
东市
西汉都城长安,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中部和南部宫殿云集,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从汉惠帝时开始,是许多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明光宫
桂
北宫
清明门
宫
宫殿通址
直城
长
武库
乐
建址
城门
章城门
未央宫
角楼
覆盎门
“妾撰”白玛瑙印
西汉(前202-8)
1975年长沙市咸嘉湖陡壁山1号墓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墓主私印。玛瑙印出于内棺,鸟虫篆白文“妾”。曹撰为某一代长沙国王后。
“长沙王玺”金印
西汉(前202-8)
2008~2009年长沙谷山汉墓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墓主官印。长沙王金玺,推测为刘氏长沙国王陵墓出土。
陶案
西汉(前202-8)
1976年长沙金盆岭下殷家冲1号墓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盛食器。长方形,案边凸起。轻便的食案,或作盛食托盘之用,或为盛盘进食之用,其上可以放食盘、耳杯、卮、竹箸等全套餐具。当时人们席地用餐,每人面前有一张独立的案,各自据案分食,类似于现在的“分食制”。
铜器
西汉以后,青铜器开始脱掉商周青铜器的繁缛与神秘的外衣,改变铜器功用,融入日常生活。日常家用之器轻巧实用,装饰亦尚简素,不乏铸造精良、堪称汉代青铜器珍品者。汉代长沙国铜器,宗庙礼器为少数,生活用器为大宗,既见宗庙之神圣,更见生活之味道,既显铸铜工艺的奇思妙想,也是长沙国生活方式的见证。
陶绕襟衣女舞俑
西汉(前206-25)
徐州驮篮山汉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舞俑身着绕襟深衣,整个身体随着舞步变化呈现出“S”形。上体前倾,左臂垂于体侧,右臂高高上挙,长长的衣袖从空中用向身后,动感十足。这类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史记·留侯世家》明确记载汉高祖刘邦对戚夫人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这种舞姿可能就是当时戚夫人擅长的“翘袖折腰舞”。
“鱼阳”素面褐漆盆
西汉(前202-8)
1993年长沙望城坡古坟垸1号墓出土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龙纹玉环
西汉(前202~8年)
1993年长沙望城坡古坟垸1号墓出土
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佩饰。环体轻薄,晶莹润泽。以连续的横“S”形组成一个圆圈,将多条龙勾连起来。整体形象充满动态和灵气,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的“组佩”,受到贵族阶层的追捧。组佩以玉环和玉璜为主体,以珑、琥、觿、珠为悬饰。贵族佩戴组佩,以玉德彰显人品和权威。
殓葬玉璧
汉代盛行以玉殓葬。人们相信玉是祥瑞之物,灵气可使尸体不腐,因此一些显贵用玉璧来敛尸。殓葬用璧量大,一是玉棺上镶嵌玉璧,二是死者身下铺有玉璧,身上盖有玉璧。葬璧多用青黛色玉料,常刻有龙或凤的花纹,有别于作为财富和馈礼的玉璧。葬璧被认为具有沟通天地,帮助亡者的灵魂成仙永生的功能。
殓葬玉佩
“事死如生”和“灵魂不灭”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整个汉代社会,尤其是贵族阶层。他们生前以拥有美玉为荣,死后希望用玉器与神灵交流,以确保灵魂顺利进入仙界。出土有玉环、玉瑗、玉璜的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墓主身份为汉代诸侯王、列侯、刘氏宗室或高级贵族。汉代人用各式玉器陪葬,彰显墓主人尊贵显赫的身份,也反映了他们“羽化升仙”的丧葬观念。
瑞兽细颈铜壶
东汉
长沙博物馆藏
细颈壶是汉代投掷游戏中常用的投壶。1984年永州鹞子岭西汉“刘彊”墓出土的一件铜壶内装有竹签五根。投壶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游戏。以特制的细颈壶为目标,用箭或签投掷,以投中多寡决胜负。这是由周代“礼射”演变而来的游戏方法,逐渐成为汉代贵族欢宴和余暇时的一种娱乐活动。贵族阶层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四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
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残片
西汉(前202-8)
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衣料。以单色提花丝织物绮为绣地,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采用锁绣法,绣出飞卷的流云纹,云纹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纹,同墓遣策自名“乘云绣”。刺绣是一种织物装饰工艺,指在丝织品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绣出精致美观的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