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没太多爱好,就是好动中求静,思考一些人性和人生的东西,所以我经常谈自己在修行。
可是,自认为从有意识开始修行的时候算起,到现在应该有十年,修为和进度还很浅,主要是修行的目的,方向始终没有弄明白,而这十年里,还好自己有常常反省自身的习惯,能够不断及时调整,为的是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和目标,它就好像那盏大海上的灯,尽管微弱,却意义不一样,当越来越接近,灯光也越来越强,信心也越足。
一直以来,我认为人要增长智慧,要开悟,要放下,要做事聪明,圆融,避免自己的心受外界过多的影响,尽量做到不乱,不急躁,不妄想 ...
也就是说把很多精力和功夫放在了 修 定、慧上。可是今天我才顿悟,其实对于一个凡夫,在没有慧根,又很容易被外界扰乱心智的人,修定,修慧就好像是登山,选择了悬崖峭壁的一面,难怪只看得见目标,却找不着下手,下脚🦶的点去攀缘。一味想寻捷径,却更不可得。
那么,对于凡夫,最紧要的是破处“迷”,很多人是因为“执迷”才 不悟,而迷的东西就是我们眼前那些东西,比如已经拥有的,希望拥有的 ……
这些东西压在我们心头,填充我们的肉身,不但引起我们心的烦乱,也导致我们身体的巨大负担。身体也是一个人修行的容器,没有好的身体,无法好好的修行,当真正证悟的时候,身体才会可有可无,没有挂碍。
说来说去,我的意思就是说 要达到 “定、慧” 先要 “戒”,戒除很多可有可无,甚至坚决不能有的事物,这样才能破除 “执着” ,才能“不迷”。
当扰乱我们身心的东西少了,没有了,身心才能 “定” 下来,然后才能感应自己和天地,古今 ……的关系和交流,最终抓住那根通往彼岸的绳索。
我也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常常说 “戒定慧” 这样的次序,而不是 “ 定慧戒”,把戒放在前面是有用意的。敬重古人的恩德,古人一直在帮助我们,他们通过文字,经典,甚至是俗语,一个常用的词,就无处不在开示我们,只是我们后人没有认真,耐心,有心,用心去和古人交流,庸庸碌碌和古人的智慧成果擦肩而过。
好比人们经常烧香,却不知为什么烧三支,三支代表什么 (戒定慧),烧香拜佛心里该想些什么?求什么?想还是不想,求还是不求? 都没有明白,没有明白佛像高高在上,他是什么,代表了什么。
回归今天说的重点,戒,为凡夫首要该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实很多人也在潜移默化的做着,尽管他们并不是为了什么修行,而是他们发现不得不戒。比如,年纪大了,不能吃宵夜,零食,要戒烟戒酒等等,因为会严重影响身体,世人是为了健康,修行人是为了健康之后能够守住清净身心,找寻自性。
《西游记》是名著,单说里面的人物名称就很有学问,尤其是主要的几个 ,比如说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