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今天这文,要从一个群内的问题说起。
有伙伴扔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大家纷纷做答。
“有个别小伙伴习惯于公开分享他人收费课程的“听课整理稿”,内容和老师的讲述基本一致。对于这样的事情,你怎么看?”
我很随意地扔了个看法,然后关群开会。
1.学习课程做笔记是很好的习惯,乐于分享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只要小伙伴不是拿收费课程出去卖钱,不侵害到别人的知识产权,我觉得问题不大,反而能帮老师做宣传,如果被分享走的内容能让更多人获益,这本身也是件好事;
2.换个角度,如果老师讲授的知识是通过听一次课,记一次笔记,内容就能被复制走,那这个知识的价值就不大。老师的知识也是在教的过程中一次次的迭代更新,老师的自我提升速度应该被复制走的速度要更快,这门课和这位老师才是值得跟随与学习的老师。指望一次课程能讲上一辈子,这本身也不科学;
3.学习更多的时候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体验,与更多人互动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上课的体验与单纯的文字类分享的知识收获会大大不同,付费付的是知识+学习体验的费用,如果不考虑学习的体验,那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能从书中得到答案,但为什么很多人学习的效果却不好呢,可见并不是知道知识就等于成长了。
开完会,发现群内一堆@我,还有一堆陌生伙伴加我微信,我完全没有搞明白状况,然后往回翻群内留言。
大家反馈说,回答得有新意,有深度,耳目一新,什么什么的....
看完回复,我一脸懵圈...哪里有什么特别的,很平常的思考方式啊。
然后我往回翻翻翻,发现大家回复的好像都是在纠结免费分享这个行为对与不对,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之外的事,如果这样...,好吧,那真的是勉强能算是特别的。有差异的只是大家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已。
接着,我突然想到另一件事。
我这几天在老家买了一个房,家里原本的房买得有些早,没有电梯,家里父母年岁已高,怕是慢慢爬楼不方便。
从知道有合适的房源,到交完订金,不过一个晚上的事情。
在这过程中,我找了两位做户型设计的朋友帮看了户型,然后看了看小区配套,选了楼层,朝向,户型。
两位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大抵相同,户型好,设施不错,价格合适,可以入手。
再加上最近有考察家里近几年准备要新起开售的楼,真心是没有可买的啦。
这么一综合,当然是要买啦。
有知道的朋友直接扔给我一个壕字。
真是冤,这哪里是壕,这明明是刚需啊,当然晚买不如早买。
你又不是投资用,你考虑升值潜力干嘛?只需看满足生活所需,就够够的了啊。
大不了买错了,后面有合适的房再换啦。
多么保守的买法...没有更保守的了吧?!
那不然怎样,先纠结,买还是不买,然后一等,一拖,等房子卖空,老家也再无新开的合适的盘,买不到房,家里老人生活越来越不便,却又无力解决,然后一家人抱团后悔,哎呀呀,曾经有一套非常合适的房摆在那里,可是我又没有下手,非要这样,才可以么?
同一件事,不同人得出的结论真真不同,有时,你的思维模式真的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有一位理财达人,她关注的投资品种不是房子,她去日本吃喝玩乐,对日本房产抱悲观态度,觉得到处都是卖卖卖,却无人买买买,哀鸿遍野。
而另一位理财达人,她研究的就是日本房产,她的决策是买买买,一连买下五套,做好房产模型评估,租售比能达到8-12%,比起中国的不足5%,真的是嘴也要笑咧开了,再加上汇率变动,房价慢慢上涨,早已赚得盆满钵翻。
我这几天有些无聊,看了些关于中国房产投资的文章。
唱衰的依然在担心,说不定哪天房价就崩盘了,房价还不如贷款高,地产泡沫带动经济危机,跳楼者众,鬼哭狼嚎。
看涨的依然在开心,黄金十年虽然过去了,但是白银十年却来了,虽比做不到翻几翻,赚个一倍还是可以的。
我想起了之前的吵得不行不行的,但是尚无定论的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之争。
一派观点:劳动力人口2010年达到峰值,人口进入负增长,农村到城市的打工人口也达到峰值,人口转移红利也消亡了。后面只能降降降啦。
另一派观点:劳动力人口定义是15-59岁,59岁以上的人群还在创造价值呢...比如我爸,62岁的工作狂老大爷,怎么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呢。
观点和例子太多太多,穷举不尽,也无关对错。
如果非要总结,你的思维决定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决定你的结果,人要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
这么一想,还真是有点怕怕。
就好比打印机,程序错了,打印出来的每一张纸都是错的,哪怕你把打印出的纸涂改得面目全非改到正确,如果不改程序,打出的每张纸都是错的。
思维就是你内置的程序。
为了一直拥有先进的思维模式,还是老老实实革自己的命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