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有的人不管跳槽到哪一行,都能干的有声有色。可有的人,即便是在自己最拿手的领域,也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这种情况,有人说和天赋有关。最近做直播节目,每天接触三五个嘉宾,十多期做下来,也接触了百八十个不同的嘉宾,特别明显的感受就是有些嘉宾名气大是必然的。接触之前会觉得像演员这种特殊职业,颜值和机会更重要些,接触后反而觉得验证了这句:成功不是偶然,颜值高+勤奋+谦虚+用心+复盘+精益求精想不成功也难。可是偏偏有很多嘉宾,除了颜值,没有别的,那么默默不为确实也人之常情。
我们合作过的一位嘉宾王不凡,目前是一直播的大V,几大平台粉丝数量累计约300万,目前电商直播方面经验很丰富。和他合作过工作人员会感觉很舒服,他自带熨烫神器,节目开始前会换上现场熨烫笔直的衬衫;遇到自己不熟知的知识会虚心向指导请教学习并且快速掌握;现场会真诚的像每一位工作人员道谢;主持网红领域坚持8年有余;以网红主持为主,有编导经验,京剧特长,爱好唱歌,跳舞,反串。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畏+追求极致+谦虚+配合+坚持,我觉得他一定会不差的,成为领域内顶尖的百分之三,除了以上几点,平台和机会也许更重要,起码拥有以上几点,我觉得可以成为前百分之二十。
实际上要把一件事做好,很多方法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只要搞清楚“做好一件事”的思维本身,就可以对任何一项工作有所改进。
第一种,利用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什么意思呢?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解决某些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我们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外。所以,如果想真正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去尝试利用现有知识范围以外的那些知识,去了解那些以前完全没听过也没注意过的地方。
举个例子,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有个教授,他想写一些让人能真正看懂的科学著作。按理说,他应该跟很多作者一样,赶紧打开word把想法写下来。但是他没这么做,他先假设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以外,一定有一些方法可以改进科学著作的用户体验,只是自己还不知道。然后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出了知名科学家写给外行读者的所有科普著作,然后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写下来,希望能找到一些启发。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发现那些看不懂的段落,都是一些目的明确、符合预期、夹带很多术语的话。而那些有趣的文章呢,总是通过悬疑来打破预期,所以,他就用自己发现的这些方法,改善自己的书籍写作。
第二种,拓展思考域。思考域就是当我们考虑某个问题的时候,思考的所有方面。
比如说,当我们考虑要创业做一家餐厅的时候,多数人先想到的肯定是高端餐厅、中端餐厅和低端餐厅这几类。高端餐厅就是啥都好但贵,中端餐厅就是中等水平、中等价格,低端餐厅就是低水平、低价格。李叫兽说,我们之所以会这么想,就是因为思考域低,思考的范围太狭窄。因为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消费者在意的细节,比如口味、服务、环境、等待时间的长短等等。如果能把这些变量都加进去,重组一下,就会发现,市面上可能有一些消费者,只能支付中等价格、却渴望五星级酒店餐厅的服务,但对其他因素,比如等待时间却不在乎。这种市场机会没有被最初的简单思考模式涵盖,但的确是存在的,这也就是多年前被海底捞抓住的机会。只有拓展自己的思考域,才能找到更多商机。
最后一种,叫“预测-反馈法”。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看到别人做好一件事,觉得也没多厉害嘛,但等到自己真正想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其实并没那么容易。这是典型的“事后聪明式”偏见,这种思维陷阱会严重制约我们从任何一个案例中学习。所以,我们就得利用预测-反馈法,把自己置身于某个决策之前,想象一下自己会怎么判断,最后再拿结果出来反馈。
比如李叫兽说,他自己在做公司的战略决策时,觉得面临很多选择难以下手。于是他把自己代入到97年的苹果公司,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时候的乔布斯,然后想,如果按照自己现在的做事方式可能会怎么做。结果发现,他可能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稳定董事会,着急增加一些业务线。
然后再回过头去看看乔布斯当初是怎么做的:他当时并没有受焦虑影响而盲目开发新产品,反而是砍掉大量产品线,精简业务。这么一来,李叫兽反观自己要做的战略决策,就发现了自己的思维需要被纠正。
李叫兽说,为了提高真正的商业直觉和判断力,需要不断代入某个伟大洞察出现前的场景,然后去思考,再通过结果反馈。
以上是李叫兽告诉我们的“可以改进任何一项工作的3种方法”,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