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虽然基本处于被“放养”的野生状态,但却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喜欢看书。我喜欢看的书不是漫画一类的小人书,而是那种满页都是密密麻麻字的书,各种体裁各种内容。这种野草般的阅读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不仅培养了我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而且让我前瞻性地知道了好多人和好多有趣的事,以至于当生活中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切的故事书中都有原型。那时候颇为老气横秋,似乎什么故事都看过,什么人生道理都明白了。
从闭塞的小县城到了省城大学后见识了更大的世界和天地,发现了更多文采飞扬的牛人,也开始真正拥抱互联网的世界。慢慢的也开始有了更多自己的故事。虽然仍然有着“我什么都明白”的傲气,但是慢慢地发现,很多事情自己亲身经历过后的感受固然难忘亲切,但是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我的故事竟然能够与书中故事产生某种程度上的重合;那种或喜或悲的情感,经历自己的品味之后,混合脑海中原有的袅袅书香,甚至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新的体会,那种惊喜,好像发现了一位藏在深处的老朋友,有一种淡定从容,又有一种“原来你也在里”的欣慰,这种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于是我成了一个看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 喜欢冷静地开上帝视角观察周围的人事;喜欢做一个倾听者,听别人讲他们故事,即使自己未曾经历的,却也常常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于是自然而然的,我也开始讲起了故事,讲自己的,更多是别人的。一个个的故事里,我关注的不是八卦绯闻,却对局势的走向和人心冷暖有着异常敏感。故事里强烈的个人情感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蒙蔽事实的真相。所幸统计学告诉我们,样本容量越大,所得统计量越能估计总体。当我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经历的故事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些东西,自然而然越来越清晰和鲜明地印在脑海里。
然而我还想要更多的故事,这种旺盛的好奇让我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好好地思考和沉淀,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从过往的故事中得到收获和成长,而不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外面的故事固然难忘,自己的故事也要同样精彩。
有时会想像蒲松龄一样摆上一个茶棚,听一听过往旅人匆匆旅途中的故事。拥有满满的故事,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倒也不负人生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