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围城》是在2015年,刚毕业那会儿,才来厦门没多久,朋友不多,周末也乏善可陈,更多时候只是安静内向地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在家刷刷微博看看书,也就是站在窗台边上,看完了围城。那时候没有写读后感和书评,以至今日已然忘记了当时的心情,隐约只记得书里三角关系凌乱,人物感情复杂,语言很有画面感,尤其是结局的一段描写,意味深长,又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看,灵感有时候就是这样,稍纵即逝,now or never。所以,我常说写写书评,是我与一本好书之间进行的体面告别仪式。今日也不例外,照例说说再次读到这本书的情景。
前段时间公司倡议捐书活动,回家挑选了几本自己确认不会再宠幸的书,毅然放入捐书袋里,当眼光扫射到那本灰色封面的《围城》时,有点儿犹豫。犹豫大概出于对作者及其妻子杨绛先生的敬仰,又或许因为有人说真正爱书的人,是舍不得慷慨地将其假之以人的,好像这样,就显得自己不是真的爱书。于是翻开看看,看看以前在书里写的笔记,批注,看书那天的心情...又转念一想,真正的慷慨,更应该是己所欲,亦舍得施人呀!再说了,极简主义者是不为外物所累的,看过即拥有。况且,我还有两全其美之策,既能不占用家里有效的空间,又能在微信读书里找到它并再次阅读。
小说描述了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关于他们求学,教育,婚姻,职业的发展脉络。背景抗战初期为背景,但其对人生命题的探索,混沌,选择,困境...时至今日,对当代年轻人的处境,仍有深刻的启发和感同身受。
主人公方鸿渐是家道中落中产阶级家的大长子。学业上,因为未婚妻的不幸去世,偶然获得海外留学的机会,却又在外玩世不恭,毕业之际,未能以真才实学获得文凭,只能伪造博士学位以便和家里有所交代。
工作上,迫于局势不得转战内地工作,在三闾大学,单纯耿直的方鸿渐在一群知识分子的角逐中最终败下阵来,授课资格被迫取消。
婚姻里,喜欢他的高知女博士苏文纨,他并不喜欢,却又出于软弱不敢拒绝,直到出现真正喜欢的人唐晓芙,才被迫说出惹怒苏文纨,最终也被破坏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至于女主孙柔嘉,他说不上多喜欢,但一步步和她走路婚姻殿堂,而婚后又不能融洽相处,再加上家人的干涉,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的局面。文章末尾对于方孙两人相处对话,种种感触颇深,两人的冲突似乎总是空穴来风不可理喻,但仔细一看。不论从方鸿渐的角度,还是孙柔嘉两者的思路想法措辞都句句在理,不知道为什么谁也没有主观犯错的倾向,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最后还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失控了。
以上种种似乎都是外力时局所致。然而,根本的原因还是方鸿渐本人的软弱性格,他的遭遇似乎始终在一个圈子内转动,无法跳出牢笼。文凭是买来的,工作是偶然得到的,婚姻是不知不觉被推进的。换工作,对不同伴侣的追求……也只不过是从一座围城跳到另一座围城。
正如《围城》扉页那一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逃出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求学,婚姻,事业,莫不如此。一一既然如此,那我们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合适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做自己认为正确的符合自己心之所想的事。别违心,不后悔,足矣。
一一写在20181028晚,Molly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