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几年前读这句话的时候不能理解周国平所强调的“孤独”,我认为那是孤僻,是不解风情,天性爱玩的孩子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消磨时间,当然我也不例外。直到某个时刻,当我想要一个人处理某件事的时候,才发现身边总有人使自己分心。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意识到独处的重要性。
独处时,我可以静心思考、学习,甚至是发呆、放空一切地神游在独自的小世界里。而处在喧嚣之时,总得不停地说话,为了跟上众说纷纭的“潮流”,我们迫不及待地去了解最新的流行的语言词汇,只是为了不停地说话,有时甚至是一些毫无内容和质量的废话。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不胜其烦地大谈阔论着。
也许是因为现世之人大多忘记了沉默的存在,已不知如何沉默了。
有人把喋喋不休归结于社交的成功,然而,我们身边不乏真正会社交的人,他们并不是一直在说话,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说怎样的话,懂得什么时候又不该说话,也更懂得独处。内心的平静、自主的兴趣、独立的能力,都是“社交”之人追求生命绝不能缺少的,太过沉迷于物质世界,容易丧失对自我精神的砥砺,而独处更有利于挖掘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感知丰富的外部世界。社交只是生命的一种过程与工具,人不能成为社交的奴隶,年轻人热衷独处,终究比沉迷“社交”更富有意义。
时常听到有人抱怨一个人好无聊,没事做。确实,我们大多失去了独处的能力。科技的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讯息,随时随地联络亲戚朋友。坐地铁时,我常观察周围的人们,上班族、接送小孩的家长,无一不捧着手机,打游戏、聊天、看视频,为了不让小孩打扰自己,一些家长甚至将手机递过去,久而久之,便夺去了未经世事的孩子们独自认识世界的机会,更是对孩子独处权利的不尊重。
有人说玩手机时是一个人啊,然而在这段看似独处的时间里,我们不断接受着外界各色的讯息,可你真的获得了什么吗?你是否也曾面对手机无事可做,只好一遍遍的刷着朋友圈、微博以寻找短暂的愉悦?你是否看不见窗外孩子们放风筝的满脸笑容?已经有多久,你没有被书中的情节感动而落泪?
或许应了陈丹青的那句话“年轻人所见仍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
科技、社交剥夺了我们的独处空间,外界因素固然不可排,所以便需要我们自身学会如何独处,如何沉默。有一些语言只是为了说话,有时是为了填补社交的空白,有时是炫技式的语言公关。而心灵不在场的交谈,量再大,也终究只是白费唾沫而已。正所谓“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不说。”
找个时间,挑个无人打扰的角落躲起来,就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也无需多言,只抛弃科技,审视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