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
今天继续阅读第三章,停留在“从‘勉强’的到‘学习’的转换”。
在前几章中,佐藤学以破除“主体性”神话为开端,提出了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的策略。而这种思维的背后,是对迄今为止受制于应试教育文化挟制的学习现状的一种严肃的洞察。
而应试教育文化,催生了一种“勉强”的学习。
一、何为“勉强”的学习?
佐藤学把这样学习称之为“勉强”的学习——即“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因而,把‘勉强’说成是‘偏重知识’是不对的,原因在于,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了来龙去脉,其知识便没有了意义和联系,就不称其为知识了,而将之称为‘信息’还正确一些。在‘勉强的过程中,‘知识‘被转换成了‘信息’,具有意义结构的‘经验’被置换成了仅是意味着个人自身活动的’体验‘。”
佐藤学这段话的论述有三个要点:
1、“勉强”的学习只偏重于个人“脑细胞”的工作,而断开了与他人,与事物的接触,是一种孤立的学习。
2、“勉强”的学习获得的是信息,而非知识,因为前者是未经体验、对话的碎片,而知识则需要意义和联系。
3、”勉强“的学习突出了个人活动的被动体验,而取代了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建构。
从这几点来看,”勉强“的学习所获得的,恰恰也是怀特海所说的,”呆滞的思想“——由于没有主动建构,缺乏被实践验证,而沦为信息性的堆积,除了应付机械的考试毫无用处。
二、如何将”勉强“的学习转换成”学习“?
对此,佐藤学提出了几条建议,敦促教师实现学习的转换。首先,组织媒介化的活动,也就是组织一些观察、调查、实践、讨论及表现之类的具体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建构出意义和联系。既可以理解为小组活动,也可以外延到一切实践类的学习活动。
其次,实现合作。小组分工合作是佐藤学始终坚持的学习形式,为了打破原先孤立的虚假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分享、交换知识,取长补短,实现”互惠“学习。
第三,把获得并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变为表现、共有的学习。可以理解为把占有知识,转变成外化的一些知识呈现、运用和共享。
三、案例分析
以上的论述逻辑清楚,也易于理解,然而在操作上却不容易。佐藤学兴了一个详细的例子来阐释。他以三年级数学分数的教学为例,展示了基于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是如何发生在课堂上的。在原田教师的教学中,分数成为一个难点。他让大家把桌子移开,围成一个圈来交换意见,于是从”打碎“的概念开始,引导学生去联系日常生活中分菜的概念。然后通过分组演示,进行菜的分配,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分数的概念。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捕捉到佐藤学所倡导的三个重要方式:分菜的媒介化活动、小组分工合作、以及知识共享。其中,一个名为亚里同学身上展现了合作学习的神奇魔力——原先总是无法背出九九乘法表的他,为了顺利地参与小组活动,分秒必争地反复巩固,最后顺利背出并运用在小组合作中!
而激发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成就感,不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吗?不也是学习的魅力之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