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找工作,过了中秋节大概9月16号来了武汉。在某证券公司的湖北分公司有个实习,那个时候还是主要考虑找金融方面的工作。也考虑了本专业的工作就是目前这个研究所。当时查到这个研究所在华科有宣讲会,时间刚好在我实习期间,两个都不会错过。可能实际上,我错过了更多的公司的机会,但这都是后话了。
这次来武汉出差,刚好有一年的时间了。可能对于武汉来说一年的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上次主要在市区待着,这次主要在高新区,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去的地方是华中科技园,应该在广义上的光谷的最边缘了。周围很大一片区域被划分为一个个科技园:精工科技园、长城创新科技园、华中创新基地、博大科技港、华师科技园......在园区里逛,都是年轻人,很有活力。有种走在深圳科技园的感觉。仔细感觉又好像不太一样,和东莞松山湖的创新基地更相似一些。深圳的互联网公司更多,通常很多家公司租在一个大的写字楼里,以互联网、金融类的公司居多。这里则是一个公司一个小楼,做实业的的居多,需要的设备也多。这点和松山湖的模式更相像。
最大的缺点也是整个武汉的通病----交通不便利。这么大的园区,包括隔壁也是类似的园区,门口的路竟然只是两车道。只通了两班公交。上班时间,人行道被卖早点的占据,私家车和公交车行人挤在窄窄的两车道上。我们就住在园区对面,过马路就到了,不知道别的工作人员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深圳的科技园就不一样了,公交车多如牛毛,跟地铁配合运力是完全足够的。可能公共交通上会很挤,但路上通常不会很赌。而且深圳的科技园是完全开放的,虽然也是两车道,但是各种小路四通八达。武汉的则是圈起来只留了两个出入门,确实能进了门就好多了,但是门口堵成什么样子心里没点B数吗?
当然这是我看到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武汉的湖太多了???每次来武汉都在修路的状态,却总也跟不上城市的扩张。
另一个感受是武汉的学校真的多啊!!!除了众所周知的7校联盟,仅仅藏龙岛周边就有湖北经济学院、武汉警官职业学院、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传媒学院、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城建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只能说,真的屌!
比武汉房价还略高一点的郑州的教育就差了不少了。郑州的优势大概在于以全省的人口作为发展的支撑,相当一部分人才也来自在外省受过高等教育后回家的年轻人。我没怎么去过郑州,不了解发展的情况,但是从感受上来说,对技术人才来说武汉可能更好一点吧,至少跳槽有空间。我去的这家公司的员工流动性就很大。跟我接触的4个人里,一个刚毕业半年,一个刚跳槽过来半年,另外两个马上就要跳槽走掉了。
周五我去车站的时候在光谷转车,看到光谷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就想到了洛阳新区同样也是10年的发展。现在的光谷已经填满了人,开始往更远的郊区扩张;而洛龙区才刚刚有了点人气,却也着急的开发伊滨区。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我对伊滨的发展是不怎么乐观的。洛阳跟武汉差好几个量级,基础都没有打好却为了政绩扩张,很不明智。洛阳废掉的高新区的教训还是不够啊。发展一个新区就把学校、政府机关搬过去应该是惯用的套路,武汉有几十所大学可以搬来搬去、洛阳却只有那三所。发展洛龙就把市政府、科大、理工搬去过了。发展伊滨把师范学院搬过去了,可周边那么多地方靠什么来填呢?客观的说,洛阳的人口流入主要是靠城镇化过程中的周边县的人口。先把洛龙区填个差不多吧,把根基打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