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家里小孩子哭,他们紧张得不得了,你对他说小孩子哭一下也不太要紧,他说:能不要紧吗,楼上楼下的人都听见你家小孩子哭。
你仔细去观察这样的案例,你会发现,这类人心中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感受,也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都是他们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周围人也许可能并没有注意到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因为自恋。
自恋分为两种: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
爱面子就是虚体自恋。这种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等等。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他的自恋会爆棚,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时,他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上面说到的在意别人看法就是这种虚体自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是与别人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
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都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的术语。他的理论叫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一个人主要是虚体自恋,那么做事情时注意力会放在外在条件,这些比较虚的东西上,而对真实的、核心的东西好像总是把握不住,总是会有所忽视。
他们会觉得别人对自己给予好的、积极的评价,他才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好的” “有价值的”人;
虽然这种别人的评价往往是他们自己头脑中虚构出来的,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当他们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没有做,或者不应做什么而做了,他们内心里就会虚构出周围人各种异样的、看不起的眼神在看着他。这是虚体自恋的外部投射。
回到文章最开头的孩子哭这件事上,这些人的自恋是这样的:我很行,我是无所不能的,照顾孩子这样的事情当然也是很在行的。而孩子哭这个事实破坏了“我是无所不能的”的这份自恋,虚体自恋也就被破坏了,这时他们有一种“我不行”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投射到外部世界,就变成了别人在说他不行,头脑中就会想象出周围人的异样眼神,而他们强烈的虚体自恋会让他们经常不自觉的顺口而出:“这么多人看见了,听见了”。
只有当虚体自恋转变为实体自恋,才是生命意义的成长。比如:
某个孩子的父母离婚了,一直隐瞒孩子到他成年才告诉他。有的孩子会有很深的受伤感,会觉得是上当受骗,而且一直耿耿于怀。他看不见父母的苦心,他看见的是“我被骗了”。“我被骗了”的意思是,我的自恋受到了损害:我是一个伟大的人,我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我是一个这么重要的人,怎么可以被骗?所以被骗,特别是被亲人骗,这严重伤害到了他的自恋。这种孩子的自恋就是还停留在虚体自恋。
但假如是一个有实体自恋的孩子,他可能会想父母有苦衷,是爱护我,所以才会撒谎。
那么如何才能让虚体自恋转化为实体自恋呢?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是两个: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事情。这都是在和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建立深度关系,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最终因为真正建立了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一个人有了基本的实体自恋,才能做自我观察。但主要只有虚体自恋时,连自我观察都做不了,因为他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攻击。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她这辈子都感觉自己一直都走在钢丝绳上,而且钢丝绳的下面就是刀山火海,就是悬崖,掉下去会死,所以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保持平衡上,这样她才能够走在钢丝绳上。但是因为她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这儿,以至于不能分出一些注意力,观察别人,观察自己,结果她一直都混沌地活着。
更深一些的理解是,这位来访者其实还停留在全能自恋中,而“神”是应该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所以她不能接受任何挫败。因为挫败都意味着,她的神一般的全能自恋感被击碎了。这位来访者咨询满一年的时候,正好是在春节前,她对我说:“我现在感觉我从钢丝绳上走下来了,我双脚站在了大地上。”
然后她发现,她可以观察自己和别人了,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她的心灵有了一个空间包容那些不好的感受,观察能力因此而生。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和我一年的咨询中,我和她的咨询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一直能容纳她的那些不好的感受,后来她把这份感觉内化到自己心中了。
关于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的一个经典例子,相信我们都见过。读书时,我发现很多人是这样的,好像任何一次小考试都很致命,考好了,就高兴,考不好就倍受打击。我当时很纳闷,小考试为什么要那么在乎成绩呢,如果小考试的成绩不好,可以这样想啊:“天呐,非常感谢,因为这次考得不好,我才看到我的问题出在哪,我现在就赶紧改正这些错误,这样让我可以在未来的大考试中把握住机会。”
我这样想,意味着我有了实体自恋的部分,按科胡特的说法就是我有一个“ 内聚性自我 ”,所以小考试的惊涛骇浪没有将我打翻,反而在这个时候我的自恋是稳稳地在那儿,我有了多余的空间去思考面对外在的事实。
延伸阅读:
科胡特认为,自恋的作用是使破碎的自体碎片连成一片,形成完整的自体,一个较为完整和坚固的内在心理结构,即“内聚性自体”。
科胡特所使用的自体概念是广义的,即指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这个核心在空间上是紧密结合(内聚性)的,在时间上是持久的,是个体心理创始的中心和印象的容器。一个具有内聚性自体的人,通常会体验到一种自我确信的价值感和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但是,如果对一个虚体自恋的人来讲,任何一次小考试都意味着一次冲天的惊涛骇浪,都可能把他拍翻。成绩好,他觉得“我”很棒,成绩不好,他觉得“我”就完蛋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会竭尽全力地去维护自己的虚体自恋,以至于他不能很好地面对平时小考试中的挫败。
比如我咨询时有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现象,他不能够正确地估分,比如说他估计自己可以考80分,结果发现只考了59分,这种估分上的差异让他很崩溃。我问他“你是怎么估分的?”结果他说,他是凭感觉来估分的,我觉得很震惊,问:“你难道不会去对答案估分吗?”
他想了一想,也觉得很震惊,他说:“我知道很多人是根据对答案去估分,但是我不会这么去做。” 我再次觉得很崩溃,我说:“你不这样,怎么能准确估分呢?” 后来他想了一想,对我说:“武老师,是这样的,如果我对答案来估分,我就经常倍受打击,以至于这件事没法进行下去。”
其实他讲的是如果他对答案估分的话,他发现自己真的不行,这个时候对他的自恋构成了一种致命的打击。这时候我们就看到这样的差异了:当一个人严重活在虚体自恋的时候,他似乎没办法增进自己的真本事、真感情,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比较虚的事情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实体自恋的基础
严重的虚体自恋,都是严重的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还在幻想着自己是全能的“神”,没有做不成的事,没有达不成的愿望,没有追不到的爱人。有的人能觉知到自己的全能幻想,而很多人觉知不到这一点,因为甚至都没怀疑过全能自恋,内心中认为这还是可以的,就像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关于实体自恋,另一位心理学家弗兰克的看法是:“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
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去爱,去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延伸阅读: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 1905-1997),奥地利心理学家。他所发明的意义治疗(Logotherapy)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后维也纳第三大心理治疗学派,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著有畅销书《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今日得到
1、里子是实体自恋,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面子是虚体自恋,你的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自恋会爆棚,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时,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2、如果一个人主要是虚体自恋,那么做事情时,注意力会放在外在条件这些比较虚的东西上,而对真实的、核心的东西好像总是把握不住、有所忽视。严重的虚体自恋,都是严重的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还在幻想着自己是全能的神,没有做不成的事,没有达不成的愿望,没有追不到的爱人。
3、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是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事情。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最终因为真正建立了深度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一个人有了基本的实体自恋,才能做自我观察。
4、心理学家弗兰克讲实体自恋时说:“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