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一个自己眼中的世界,并且认为自己眼中的世界才是最真实,最值得信赖的世界。
让我们来一下这段话:
在我看来,真理是宝贵的,我宁愿独自一人坚守正确的,也不愿意追随多数人而坚持错误的,因此,持有这样的观点已使我遭受到一些同胞的轻蔑、鄙视和嘲笑。我被看成是古怪的、奇特的和孤僻的······但是,真实就是真理,即使全世界都拒绝它并反对我,我仍然固守真理。
我们看这段激动人心的话语,脑子里会有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手持火把、坚守真理、巍然屹立在众人之前的英雄,面对着众多愚蠢、非理智的、冷嘲热讽的大众,这些人试图把他拉到真理的对面,狭隘的世界去。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段话出自查尔斯·希尔维斯特·德·佛特于1931年的一本小册子,其用于支持的观点是:大地是平的。
很明显,正式由于认识的局限,才导致他错把谬误当真理。
再来一个经典的事例:
让一个人把手分别浸泡在水温不同的两桶水中,一桶水热一些,一桶水凉一些,浸泡一会儿,再让此人把手浸泡在水温相同的两桶水中,问他,第二次浸泡的两桶水哪一个水温高,哪一个水温低?此人会回答刚开始浸泡在热水的手现在的水桶温度低,而刚刚浸泡在凉水的手现在在的水桶的温度高,但其实,最后浸泡的两个水桶温度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这是出自于人体对感觉的错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我们让一个人来对咖啡的不同口味进行检验,分别冲三杯咖啡,并在三杯咖啡的杯子中贴上三种不同颜色的标签,棕色,黄色,红色。让此人分别喝过之后,告诉我们这三种不同标签的咖啡的不同感觉。经过试验,此人会告诉你,棕色标签口味太强烈,让他难以入睡;黄色标签口感温和无味;红色标签则恰到好处、美味好喝。
其实实验者冲的三杯咖啡,是完全相同的,人们只是无意中受到了标签颜色的影响。
以上的事例中,无论是看似英雄的查尔斯·希尔维斯特·德·佛特,还是测试者,其未能做出真实判断的原因是因为遇到了两个妨碍认知的习惯:
设定和猜想。
设定就是把某事看作理所当然的,也就是随意地把未被证明的或者可以争论的某件事当作真的来接受。
猜想是提出一个直觉判断或是冒险提出一个对正确性没有任何信心的答案。
设定扼杀了好奇心,猜想拒绝了证据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自己给过自己多少个设定和猜想吧。
有些人喜欢饭后吸烟的理由竟然是“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
还有些人认为,当有了愤怒的情绪后,最好的办法是发泄出来才能使自己感觉好些。
但真实的是,饭后吸烟会更加有害于身体。
而表达愤怒使你更加愤怒,并强化了愤怒的态度,形成一种敌视习惯。如果你暂时保持冷静,并以一种愉快的活动分散你的注意力,直到你的愤怒平息下来,那你很可能感觉会更好,并且更快地好起来。
其实也不怪自己被这些设定和猜想而搞混,看看目前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侯亮平就是被蔡成功儿时的过去给设定了,导致对侦查方向的判断出现了失误。那可是自信到爆棚的侯处长啊。
甚至,在历史上,很多专家也曾出现过很多错误。
189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报告说他已经发现了一种可治愈结核病的物质。但是,当它注入患者时,发现它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1904年,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表达自己的职业见解,既当妇女从事艰苦的脑力活动,特别是与男人一起考虑时,她们会丧失乳腺功能和对母性的爱好,以及降低生育能力。即使她们以后有了孩子,那些孩子也容易生病。今天看来,这种想法简直可笑至极。
所以呢,我们可以知道在个体认知中,我们一直在受着环境的制约,设定和猜想两大习惯阻碍着我们向真理前进。
那么,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容易犯错的人可以分为三类:
1、根本不进行逻辑推理的人,只是简单的像其它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因为他们一思考就感觉困难。
2、那些让情绪而不是理性控制自己生活的人。
3、虽然具有理性,但是缺乏准确、全面的判断力,看问题不全面,只读一种类型的书,只交往一种类型的人,所以他们所接触的也只有一种观点。
其实还可以再增加一类:对已经形成观点从不费心再次检验的人。
于是呢,为了让我们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多一些理性的认知,多一些求真的认知,我们要主动的打开自己的心智之门。
让自己思考,思考、再思考。
题图摄影:dvyio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微信公众 七年新生
把学习当作习惯, 把成长当做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