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写些最近做的生涯咨询的感想,因为最近辅导的朋友他们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都有些共同的惯性思维,他们巧合的都在咨询生涯的 **职业选择和定位 **和 **职业生涯愿景 **的问题。
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初入职场的职场新人。她们在选择职业或考研学校时第一反应都是我大概也许可以够得着这里,我就选择这里,其他的因素似乎都是可以不用考虑的。从自己能力的角度切入职场我个人觉得不是最好的方式。
其实职业选择和定位真的不是考虑你能不能做,因为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而且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的能力都还在摸索中,你并不能十分准确的总结自己拥有什么能力。那么除了衡量自己能力以外,更要看重的是 能力提升的动力!如何才能激发你的能力呢?
在谈激发能力之前,我想先聊个背景,那就是职业的三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和事业期。如何看这三个阶段呢?
人的职业生涯如果从25岁开始就业到65岁退休,那么只有40年的时间。
生存期,一般是初入职场的3-5年,他们特别关注的就是薪资、福利、收入和假期相关问题,因为此时是你刚入职场,能力几乎为零,你要做的是适应岗位,尽快让自己适应公司的岗位要求,得到公司的认可。
发展期,一般会关注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团队的要求,自己能学到什么。在职业的发展期要看重职业资产的不断增值,要越过收入看增速,要越过赚钱看本钱。你的职业资产将决定你未来的高度,这里我想起吴晓波说过30岁以后的人不应该再去做和年轻人拼精力的工作,你要利用你在职场这几年的积累做些资源整合的事,想想你可以整合些什么呢?发展期结束也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主动式的:走到了职业的顶峰,获得的反馈以及成就感不能更好的驱动自己,有了倦怠感,这是想尝试利用手里的资源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另一个是被动式的:年龄在40岁以上,事业发展放缓甚至停滞,也没有事业奋斗的动力,想想退休还有十几年,为什么不去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呢?
事业期,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事业期的,因为有些人在20岁就已经死去,直到70岁才埋葬而已,事业期的人又找到成功的内在标准,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和自己的资源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是,获得的回报也是自己最想要的。
在看完生涯三阶段之后,你就明白了,职业选择与定位其实就是生存期的问题。生存期首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那么是只要能生存就行了吗?你可能会发现有些朋友他们一直在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用工作一年学到的能力使用了十年,这十年里一直抱怨公司体制,抱怨自己价值没能得到展示。
最近咨询我的很多朋友都会和我说,我觉得我只能做这个,所以我就选择这个啊?我也想做更好的,可是我做不了啊,做不了我当然就不考虑啦。好像也没错啊,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不是应该的吗?难道非要我说我要做什么不靠谱的高大上的事吗?
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个人意见吧,最近在我辅导的朋友里面,我都和他分析了完美职业的4个元素:个人能力、个人需求、职业需求、职业反馈。最好是四个元素动态匹配。当你的个人能力可以满足职业需求时,你工作起来就会感觉很轻松,你比较能获得成就感。当职业反馈可以满足你的个人需求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很幸福,拿着满意的薪资,在离家近,工作压力小的工作。幸福感也是个人生价值观想匹配的,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角度不同,所以是要更多成就感还是更看重幸福感因人而异。
我来聚个例子吧,比如小F现在的工作是互联网公司的测试员,月薪3000元。他是外地来霸都工作的,房租1200,再加上一些正常的社交,每个月也没有太多结余。刚刚来到公司半年,总想做些改变,但是除了日常工作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做些什么?想跳槽但又舍不得在现在公司的积累,又担心跳槽后完全适应不了丢了工作,梦想就更不敢想了,生存期的他还没有资格去谈梦想。他困惑于就是这样月薪3000的耗着,不耗者又能怎样呢?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生存期小F的问题该怎么破呢?
我就问了小F一个问题,如果有个公司给你月薪6000让你做一个你能力范围之外的职位,你会怎样?
小F眼睛一亮说,那我拼了也要去试试。
能力不足不可怕,因为只要知道能力有什么差距,提升能力就好了。关键是你想要的是什么?这里还是回到了完美职业的四个元素。
我让小F开始分析一下自己,分别写下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能力是现阶段所拥有的能力,需求也是现阶段比较理想化的需求,不要局限于薪资,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小F说我写完了,还是迷惑,然后该怎么做?
生涯规划师不是帮你做决定,而是给你一个方法,我给小F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在2周内,去检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检索的条件必须满足他做的个人需求项,然后找到5个比较满意的职位后,用能力三核来与自己的能力来对比。之后我们再沟通。
总结一下,尚未进入职场或初入职场的朋友,不要习惯性的从自己能力胜任的角度去选择,而是从自己个人需求的角度去选择,然后在个人需求的动力下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让职业选择更有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