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写到了我们心里,读过很多遍,还想读,每一次读,都会让人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就是这样一篇让我读了很多次的文章。
1
翻开文章,一股寒意迎面扑来。
冬天来了,作者收拾好屋外的东西,把门缝堵上,准备好柴禾,迎接冬天的到来。围着火炉,烤着馍馍,开始了对冬天的沉思。
对于冬天,作者年轻时,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期盼着第一场雪,不知寒冷,光着头钻进大雪中,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他这样一个人,即便掉进了冰窟窿,也浑身是冰往回跑,回首这些往事,作者说那时根本不懂得冬天,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温暖。
直到有了那段难忘的经历,作者才开始认识了冬天。那一年他十四岁,一个人去沙漠里拉柴禾,路上没有一个同伴,夜里寒风凛冽,他不敢大声吆喝牛,直到天亮,才到了有柴禾的地方,那时,才发现一条腿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拄着一根柴禾活动了好久,又生火烤,勉强可以行走,却发现腿上的一块骨头被冻坏了,那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可悲的是,这疼痛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现在。
这件事后,作者学会了将仅有的温暖隐藏起来,把这点温暖节俭地用于多年后的爱情和生活。只有经历过冬天,经受过严寒的残酷,才会知道温暖的意义。
有很多人,没有了温暖,也就倒在了冬天里。
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老人,作者把他让进了屋里,但是,他太冷了,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屋里的炉火烤不去那么多年寒冷的累积,出门后,老人倒在了路边的雪地里,没有能留住一点点温暖,烂了洞的旧棉衣,脱帮的鞋子,还有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都还要寒冷的心境,这些都不能帮他抵御严寒,老人死了。
冬天的严寒把老人冻死了,更重要的是因为老人没有了温暖,他的冬天到了,这是谁也帮不了的。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即便这个人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也帮不了。
作者有一个姑妈,年老多病,天一冷就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期盼着春天的到来。直到有一个冬天,姑妈去世了。还有他的母亲,这个养育五六个孩子的妈妈,斑白的双鬓,母亲的冬天已经来临,我们无奈,帮不了母亲,只能告诫自己,不管天冷天热,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乍一看,这是一篇颓废,悲观,散布无奈的的文章,其实这是对生命的悲悯,对温暖的渴望,只有亲身经历过生命的冬天,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也只有经历过生命的冬天,才能读懂这篇文章。
2
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时,我正躺在病床上。那一年,我才过四十。
四十岁的我,还不知道生命也有冬天,偶尔和老朋友谈及人到四十后体力的衰退,感慨身边有好几个同龄人死去,我自认为我还健康,对自己的身体还抱有信心,好像衰老和死亡离我还很远。
没料到,我生病了,头疼得我满地翻滚,不得不住院治疗,在医院里,还被要求接受腰穿的手术,手术后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躺满六个小时。
眼睛能动,看到七十多的父亲,他正坐在病床边上,我请父亲帮我带上耳机,拿出手机听文章,无意中看到的寒风吹彻的标题,就打开了这段语音。
母亲来电话说,我女儿在家里一直哭。上午,女儿陪我到医院拿检查结果,医生要求住院,我让六岁的女儿独自回家,让她回去告诉爷爷奶奶,请爷爷来医院,也让她帮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女儿回去了,就一直哭。后来,我在电话里告诉她,我没事,在医院里过几天就回家了,还要送她去上学,她才在电话那头停止了哭泣。
看着父亲,想着女儿,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我感到了无助和哀痛。
小女儿才满月,我没有让妻子来医院照顾我,她给我喂稀饭时,悄悄的在耳边告诉我,她不来不行,刚才听同病房的病友悄悄的议论,这么年轻,还没成家,就得这种病,真是可怜,她要来,还要背着孩子来,要堵住人家的口。
我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家人们的温暖,让我心潮起伏,盯着病房的天花板,泪水慢慢的流下来,我想了很多。
曾在医院看到一个做化疗的人,被陪护抱起,露出骨头粗细的大腿,蜷缩在陪护怀里,婴儿般的偎依着,一个成年人,还不够塞满陪护胸怀,像提一捆稻草一样,轻轻的放在担架上。
生命的冬天里,人显得好可怜,想不到,我在四十岁就开始进入了冬天。
四十岁,我的身边已经开始少了朋友。有文采横溢的报社主编,他倒在自己办公桌前,手指还压在键盘上,屏幕上显出一串“0”,第二天,被发现时,人已经僵硬了。还有几天前还在一起参与聚会的领导,风华正茂,频繁的向大家敬酒,没想到,几天后,突发脑溢血,就这样离开了。
老朋友说,人只要过了四十岁,身体状况就差了,感觉和三十多岁是完全的不同感觉。老友快六十了,他是过来人,清楚的知道这种感觉。他说,上一次体检之后,发现身体有些数值超标,就开始锻炼,自己创造了在床上爬等好多动作,每天要练习一个小时,人开始老了,必须要注意身体。
而我,自以为还是年轻的小伙,没有注意自己的身体,以为还年轻,没想到就躺倒了病床上,还被腰穿,被责令六个小时都不能动。我开始懊悔,对自己忽略锻炼,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四十岁,我的冬天来得是不是有些早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
我把耳机塞进耳朵,我要找一个声音来陪伴我,不让大脑继续胡思乱想,我反复听着这篇《寒风吹彻》,感受生命中寒风吹拂。
几年后,再听《寒风吹彻》,我不再只听到寒风的呼啸声,还听出作者对温暖的热爱。
3
我们要把这点温暖影藏好,留给自己,留给爱情,留给亲人。
就如同四季有冬天,生命也有一个冬天,生活也有一个冬天,事业也会有一个冬天,只有走过冬天的人,才会感受到温暖的意义。
在村子里,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他很愿意谈起当年的战斗事迹,然而,当我们问他,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向政府部门反映生活困难呢?老人说,在一次冲锋中,身边的战友陆续倒下,战斗结束后,全排就剩下三个人,相比那些倒下的战友,他有儿子,有家庭,还有地种,就已经非常幸福了。
老人低调,谦卑,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放下这么多的东西,能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想到这点,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年代,这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欲望,很多想法,然而,当生命走进冬天的时候,我们唯一想做的,就是隐藏所有的温暖,熬过这个冬天。
曾经有个朋友说,想法太多,那就去殡仪馆走走,看看墓碑,人就平静了。
经历过生命的冬天,很多人和事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还能活着,熬过生命的每一个冬天,接着继续熬下一个冬天,历经沧桑,方显生命的豁达。名利,地位,权势,财富,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
4
有人说,刘亮程这篇文章不应该选进教材,文章传达的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思想,没有奉献精神,其实,这是对文章的误解。
他在文章不过是记录了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进生命的冬天,作者并没有让我们等死,这又哪来的消极。知道人的生命有限,不计较生活的得失,不记挂生活的怨气,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珍惜生命,过好个人的小日子,这也算消极吗?
生命终将走向冬天,躲过一个个冬天,终在一个冬天里倒下,知道这一点,是一种豁达,能看淡生死的豁达,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有尽头,就应该好好的珍惜活着的时刻,做好最想做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第一,我们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少些虚荣心。权利,地位,代表的都只是一个人的奋斗历程,很多事,做过了,尽力了,就没有什么遗憾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不要在乎结果,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格外的轻松。
第二,我们可以看淡生活中的烦心事,少些怨气。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烦心事,有人喜欢占小便宜,顺手拿了自己的东西,有人毫无礼貌,随意指使自己,有人不懂规矩,随意打听问这问那,还有的人,不知道他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别人,还在那儿高声喧哗,对这些情况,有些人会怒发冲冠,锱铢必较,其实,知道生命有个冬天,会看淡些,看开些,怨气就没有了。
第三,知道生命短暂,生存不易,我们更能专注于生活,一生做好一件事。今天的人们,机会很多,想法也很多,然而,只有在走进生命冬天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不容易了,一生专注于一件事,更能做好,更能不留遗憾,把仅有的温暖投入一件事上,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第四,感受到生命的冬天,会帮助我们不再浮躁,低调生活。看到别人的光鲜,没有多少嫉妒,自己做的不如人,没有多少懊恼,我们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生活,努力了,奋斗了,尽力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第五,借助冬天,认识生命的意义。寒风,有自然界的,还有心灵上的,我们个体的生命有一个冬天,不管愿不愿意,这冬天会来,年老体衰的那一天,我们都会感到瑟瑟发冷。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忍受住寒风拂面,要做的,就是保留那一点温暖,活下去。
第六,感受生命的冬天,更好的关爱每一位亲人。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进入了他们的冬天,无论天冷天热,要常去坐坐,年幼的儿女,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能独立面对他们的冬天,相濡以沫的妻子,要学会关爱,珍惜相处的日子,并扩展到所有相处的人。
我们的生活会因为知道生命的冬天而改变。
得意时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浪费生命中的阳光,好好活,感受温暖。
失意时需收藏温暖,忍耐前行,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冬天过后是春天,病后是小康。
心里有一种冬日的心态,会是一种豁达,会是一种心理疗愈,生命在冬天里,能熬过,那就是赚了,至寒而阳生,过了冬日,会更好,来年会更珍惜生命,做想做的事情,人也就更成熟。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