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剖析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关键机制,那就是选择性关注。也就是说,当我们发出一个预言以后,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们会特别去关注符合这个预言的信息,而自动过滤掉不符合这个预言的信息。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因为看到沙船污染而将好心情一扫而光。不是因为作者是个多么高尚的环保主义者,而是因为作者之前有过一个悲观的预言——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而运沙船这件事证明了他是对的。
作者又举了他在研究生时患抑郁症的事情,他发现抑郁的心理机制就是忽略掉积极开心的好消息,而主动去关注一些消极悲观的坏消息,从而证明自己的抑郁是有道理的。其实我也是这样,常常喜欢叹气,从初中开始就是如此,其实身边并没有发生什么多么不好的事情,但就是郁郁寡欢的样子,最可笑的是回家路上常喜欢和同学述说今天又多么多么的背,其实也就是为了反过来说明自己郁郁寡欢是有道理的。
第二部分作者提出,要想觉知“自我实现的语言”必须要有体验帮你发现。另外,要想改变这个自我实现的语言,同样需要一个体验才能办得到。
作者举了他读书的时候从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转变成一个有抱负考清华北大的学生的经历,其中的转折点就是一次化学意外考了年级第一,让他突破了此前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1960年6月21日,在苏黎世的一次比赛中,联邦德国的阿明·哈里第一次将100米成绩提高到十秒整,那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10秒就是人类的极限了,在接下来的八年中,先后有人跑出了10秒的成绩,但却未能突破10秒大关。直到1964年奥运会上,美国的鲍勃·海斯以9秒9的成绩破了10秒大关,虽然他的成绩因为一些原因未被认可,但是这突破了存在于每个运动员头脑中认为不可能破10秒的自我实现预言,之后接连有人破了10秒大关,现在9秒9已经算是一个很平常的成绩了。
这让我不禁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只是我们的大部分人都被自己的自我预言给限制住了呢?我们因为曾经的一个糟糕的体验,无意中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些预言,比如我肯定考不到好的学校,我总是运气很差,我肯定不能成功,我肯定不能有一段美好的恋情,我总是把事情搞砸。。。这样的自我预言真的太平常,就像时常萦绕在身边的老巫婆一样,对我们下着咒语,让我们不知不觉向着这个方向去推动,来证明自己的预言是正确的,逐渐将自己引向失败者的深渊。
要想改变的话,作者提出唯有体验。我想,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逻辑思考不能进入到潜意识层面解决问题,唯有身体情绪的体验才可以。当你通过体验,发现你真的可以做到的时候,潜意识才会接受这一信息,自动调整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尝试,获得更多体验的机会,让更好的体验来更新自我的认识。
这篇文章的三个重要观点:
1、自我实现的预言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要觉知和改变它都需要通过体验入手(解铃还须系铃人);
2、要为自己制造机会,让自己体验到那个更积极的预言;
3、回忆自己在过去的成功体验,体会当时的感受,唤醒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没有,可以接近你想成为的那些人,他们的体验也会感染你。
这一课也打破了我的一些固有认识,我对我的观点就正确吗?我到底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以后就一定做不到吗?这一点让我联想到古典讲到了时间观念,相信时间是流动的,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能力也是可以提升的,现在不可能的事情,将来不一定就不会发生。还有说法叫做打破对自我的固有认知。但是武志红的这个自我实现预言我认为比之前了解的这些观点更加深入,他深入的剖析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成因(自恋的本质+以往经验总结),觉察和破解方式(积极体验+接触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