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片还需要剧本么?江湖恩怨,儿女情仇,打抱不平,保家卫国,找个理由打就好了。最简单的剧本,就是《功守道》这种,或者李小龙的《死亡游戏》(原来的构想可能很宏大,但现存版本就是那么简单),一路打过去,敌人越来越强,最后遇上了人民警察……
稍微复杂点,肯塑造下人物形象,如《上海滩十三太保》,上来用素描人像和遒劲的字体营造波澜云诡的气氛,“十三太保,一夫当道!教头快刀、浪子富翁、学生少爷、熊虎鹰豹、眼镜烟嘴、长枪难逃!”,寥寥三十二字,白描出整个上海滩的江湖。如此恢弘的片头,结果大导演张彻在90分钟里安排了70分钟的打戏,14个角色,人均打5分钟,流程大致如下:
问名:“你是谁?”“小豹袁海!”
动手:呼!哈!嘿!哈!
死一个:噗嗤!——啊!~~~~
“你又是谁?”……
这部神片主题只有一个,十三太保分两伙,分别为保护和杀掉爱国人士,见面就打,团灭。不谈拖沓老套的动作设计,十几段打斗长度、难度、特色相差无几,而且人物出场越来越快,跟报菜名似的,除了刘德华、狄龙等大牌,其他角色脸还没认清就挂了。
同样的故事,陈可辛的《十月围城》就出彩多了。该片动作设计一般,甚至大部分主演都没有功夫底子,除了甄子丹和康李街头跑酷一段,几乎没有长镜头,靠剪辑补贴,但本片剧本严格遵循了港产动作片几十年来的商业规律:
1.动作设计走三段式,时间递增,难度和人数指数级别增长。
2.主角要强,反角要狠,喽啰要渣。
从关德兴、石坚时代的《黄飞鸿》起,几十年的商业化运作,提炼出以上两条黄金定律。主角强,不是强在真功夫上,而是强在会摆造型,让观众相信你强。论实战,周比利是唯一华裔拳王,元华高难度动作上无敌,“喷气机”宾尼自由搏击职业生涯63胜0负,但最终被一身正气的成龙、李连杰一通暴打,观众才觉得爽;
同理,这些下手够狠的反派,欺男霸女,泯灭人性,慢慢撩起观众想揍他一顿的情绪,最后主角出场一通毒打,再上演个挟女主角做人质或者假降后暴起的烂戏码,然后死得不能再死,全场欢呼,戏终。
80年代香港能打的反角够多够出彩,卢惠光、狄威、仓田保昭、钱小豪、钱嘉乐、邹兆龙、熊欣欣、于荣光,演技邪气四溢,拳脚风格凌厉。如今剩一个安志杰算有真功夫且“一眼看上去不像好人”,结果连吴京、释行宇都客串反角,看着恨不起来,戏怎能好。
至于喽啰渣,他们只是主角练级的小怪,不渣不就抢戏了么。成龙客串《喜剧之王》时,曾戏谑地表演了一段龙套的死法:“啪”一声摔到地上,连一丝抽动和惨叫都无,这才叫敬业的渣喽啰。
讲回三段式,譬如《叶问》:
开头打架势十足的赵师傅,起手、扎马,结果几下子噼里啪啦打完,五十多秒;
中间打同为实战型的金山找(樊少皇),打法改为避重就轻,引力、卸力、攻击软肋,时间大约五分钟;
第三场一打十,黑衣而愤怒的叶问面对来回穿梭的十个白衣日本武士,灯光打在中央,随着快拳闪动,几下撂倒一个;没有走喽啰“集体包围,挨排送死”的老套路,偶尔也出现直接一打三的俯拍画面,边撤边引,等引诱出一个来,上前贴身击倒,最后以最大卖点的一波闪电拳告终。
题外话,很少有电影成功解决“群殴戏“合理和好看的平衡问题,本片的处理算上乘。理论上,搏击高手一打二、一打三都不成问题,如果利用狭窄的地形,把敌人一个个引进来,打十个也说得过去。像《老男孩》的长廊打斗戏就很合理,崔岷植在长廊中央,流氓便一拥而上打翻在地;跑到一头,一把榔头或一双肉拳单挑,流氓们几无还手之力。不过像《恶战》里马永贞赤手空拳一路打垮一个军部,就稍显过分。至于一个打一百个这种天马行空剧情,如吴京的《狼牙》,再如《黑客帝国》,已属于魔幻主义,不在本文探讨行列。
扯回来,到此为止是一个完美的三段结构。
第一段,与自己人或者无关大局的切磋;
第二段,与可以化敌为友的人切磋,属于可以调和的矛盾;
第三段,和不可调和矛盾的敌人切磋,掀起高潮。用中国特色历史观解释,就是我党不同时期对待左翼民主人士、国民党和日本人的政策。
然而为了掀起情绪高潮的需要,叶伟信硬是塞进了第四段:和三浦军官一战。平心而论,甄子丹和池内博之够卖力气,但安排在“一打十”这段能排进影史巅峰的戏之后,便有唱不上去用假声来凑的效果。
同样理论,看看《叶问》II,叶伟信进步了。
第一段打戏,黄晓明带三个混子来挑战(看到了发福的释小龙,岁月催人老),三五下打完,拜了叶问为师——自己人的切磋;
第二段救黄晓明,第三段与洪金宝的圆桌对战,洪金宝以五短桶形身材硬是接下了甄子丹的连番闪电拳,堪称全片最精彩镜头,掀起了第一个高潮,两段都属于“可以调和矛盾敌人”阶段的打戏,可以看做一场。
然后面对西洋拳王(不可调和矛盾的敌人),洪金宝被打死,把英雄逼上绝路,顺道化解了前一段戏的矛盾,跳出了武打就是一个人一路闯关的模式。
大决战,结构上便成了第三段“主角挑战不可调和矛盾的敌人”,不俗。不过看过《七龙珠》的朋友该眼熟这类螺旋式上升剧情: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不断把敌人收编成盟友(天津饭、短笛、贝吉塔……),再挑战更强大的敌人,循环反复,到玩坏为止。
从结构上《叶问》II算圆满了,一点遗憾,大决战的玩弄镜头效果太过,没有一个长镜头打到底的痛快淋漓。动作长镜头极不好拍,欧美系如《谍影重重》多靠剪掉动作间的零点几秒和借位,只有亚洲电影仗着人才充足,敢一镜到底,亮亮演员的功夫底子,如《突袭》里最后六分钟空手套白刃的血腥决战,看下来只有一个念头:“我死了。”长镜头极考验身手,非专业演员吃不消。“复仇三部曲”的《老男孩》里就有一段名震影史的长廊打斗三分钟,极为震撼,拍了整整三天,崔岷植四十多岁的老骨头断了好几根。
回头再看叶伟信早期几部,纯粹为打而打。《导火线》属于一根筋型,非黑即白,其实只有两段:甄子丹打死老三释行宇,甄子丹打残邹兆龙。但最后二十分钟和邹兆龙暴戾至极的对打值回票价,MMA动作、巴西柔术、泰拳、擒拿,拳拳到肉,看到血脉贲张,剧情都不管了还管什么结构。
《杀破狼》好一点,属于两根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甄子丹暴打警察团队都不能算打戏,算屠杀;同理,吴京持刀几十米外出发,残忍虐杀持枪警察,也只是技艺展示。
真正高潮在那场巷战:一个是心理素质超强,一个干脆是变态,警用短棍对匕首,贴身肉搏,血花四溅。两人如同两条毒蛇,高高仰起身子,前腿弓,后腿绷,试探、诱敌、冷眼寻找着对方的死穴,猛然出手,近乎生物本能地刺杀和躲避。场面之紧张,直到吴京肚子被划开,我才意识到还有背景音乐的存在。据说这段戏根本没有事先套招,完全是吴京和甄子丹现场发挥。我相信这种说法,有几秒镜头,二人近距离对持,吴京疯了一般乱舞匕首,毫无章法,估计是给打急眼了。
至于和洪胖子的决战,还是镜头剪辑过度的毛病,有失真实。所以,影评人颇为诟病这两部戏的文戏弱,其实是诟病武戏之间的结构不清晰,各自为战,前后脱节。
多聊一点。所谓打戏是否真实,只是说演员不吊威亚,不靠对手配合,凭自己的身体反应就能完成动作。李三脚是真实,杨幂、韩庚凌空三脚便不真实。而且所谓真实打斗,都是经过精心的编排、设计,无限接近观众想象中的真实,首要目的是好看。现实中生死搏斗,要么几秒内一方失去战斗力,要么变成难堪狼狈的扭打缠斗,像《狗咬狗》、《特殊身份》中场景,拽撕掰咬,相当难看。
打戏之区别于街头斗殴,还在于大战前的氛围,想象的空间。麦兜同学说的好:“火鸡的滋味,在还没吃和第一口之间是最好的”。就像西部片,决斗无非是两人对射那一秒,但高潮往往在于拔枪前对峙时的眼神、表情、细微动作,在于枯木、黄沙、风滚草,最高经典《黄金三镖客》光对峙戏时间就超过五分钟,三人站着不动都能让人手心冒汗。
在结合氛围、动作设计、剧情方面达到巅峰的,我个人认为是陈嘉上+袁和平+李连杰版的《精武英雄》(《一代宗师》根本是文艺片)。
开篇陈真打日本浪人和芥川龙二,给人第一印象:快、实战、力度、不拘泥架势;接下来打霍庭恩,算是第一段,点出传统功夫实战中的缺陷;
与仓田保昭蒙眼一战属于第二段,氛围极佳,不只是打斗部分,蕴含的武理也超越同时代的电影。决斗前后一番对话,点出以主角硬碰硬的打法,继续下去必然完蛋,最后以一句石破天惊之语将全片提升至武学哲理的高度。
“年轻人,我告诉你,击倒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将人的体能推向最高极限,如果你想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了解宇宙苍生。”
有前两段的烘托,第三段与周比利的压轴戏才一波三折。先是传统功夫几下完蛋,接着硬桥硬马抢攻,但周比利耐打性太强(有一个镜头,李连杰跳起飞踹,被周比利一挺胸顶飞了),主角直接被打肩膀脱臼了;接下来,如战霍庭恩一样,他玩起了避重就轻的现代拳击,不断攻击软肋和关节,一波波“打倒了强撑着起来”的剧情(细节无敌,每次周比利爬起来的表情痛苦程度都不一样),最后还有大反派装死后暴起的俗滥,但整段戏紧凑之极,招数包含泰拳、跆拳道、擒拿,甚至还有黑人拳法的倒钩踢,几乎没有重复的套路,闪躲、技击、跳跃、防御都无限接近我们想象中的真实格斗。
三段打戏的反复强化已经深入观众脑海,全片更是被称做“教科书般的动作场面”,被无数CULT片导演致敬、模仿。纯论动作设计的难度,它未必比得上《东方秃鹰》的元华、周比利、狄威、仓田保昭四大恶人轮流被洪金宝胖揍,但由于后者打斗段落太过密集,看得我心存恶念,“好无聊啊,快打死他啊……”
那么,打戏有没有可能超越“三段式”呢?华语动作电影自顾不暇,倒是擅长商业片剧本的好莱坞提前办到了。
怎么办呢?打完大反派,让主角和自己斗,与时代斗,与一切不平等为敌,蝙蝠侠制服了小丑背着杀人罪名消失在黑夜里,X战警3里凤凰女哀求金刚狼刺死狂暴的自己,迪卡普里奥不转陀螺永远不知道眼前的儿女是否是个梦,视觉过瘾了,思想也有了。所以,再拍动作片结局时,黄飞鸿、霍元甲、叶问、陈真们就该仰望星空,叹道:我穷尽一人之力,又能救得了几人?不如投身滔滔洪流,加入革命队伍的行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