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圆圆照九洲;阖家欢聚庆中秋。
中秋佳节一直是中国几大传统佳节之一,和新年一样,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在这个中秋佳节,和大家一起谈谈“中秋”那些事。
01 中秋的由来
“中秋”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可见周朝就已经开始有拜月的行为,不过那个时候应该以祭祀的意思居多,团圆之类的寓意还没有发展出来。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自唐朝开始,也涌现出了大量咏月的诗歌。谨以唐朝著名宰相兼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作为代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其情其景,可以说是绝代咏月诗了。尤其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经成为老幼皆知的名句,其知名度,丝毫不下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景色之壮阔,犹百倍于李白。
02 中秋有哪些风俗习惯
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拜月
拜月之俗,完全是古代祭祀月亮从皇家走向民间的结果。在官宦富裕人家尤其盛行。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对拜月之俗,《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也有详细描写:“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预备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第七十五回还写到了中秋祭月的风俗。当时,月亮上来后,“园之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赏月
赏月就不必多说了,大家拜月已毕,举家琴瑟友之,觥筹交错,仰望皎洁明月,或寄托相思之情,或抒发仰慕之意,不亦乐乎。
最后,以一首我非常喜欢的元朝张养浩的《折桂令·中秋》作为结尾: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