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开始看之前我比较关注的知乎答主“动机在杭州”,同时也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陈海贤老师的新书《幸福课》。
关于这个书名,其实也很容易想到,之前哈佛大学也有同名的一堂课,并且反响也很不错,对于这本书,我还是觉得与其说是教人如何幸福,不如说是陈老师分享他自己在生活中,对于幸福的理解,以及一些他遇到的事例。
因为本身也没有只是看了这本书的一部分,也没有全部看完,今天早上看的关于将琐事的一些内容,我觉得也启发了我,所以就将这一章和大家分享一下啦~
2.
杂务琐事并非烦恼一堆,别以为一旦逃开,就可以开始修行,步入道途--其实这些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加里-斯奈德
生活上,我们总会碰到一些人,抱怨现在工作是不喜欢的,自己要去做一番大事业,又或者,匆匆走入一段感情,然后安慰自己只是长经验,对于那些劝他们辞职或者分手的人,他们总会找各种理由,比如单位福利不错,男友对自己很好。在他们眼里,他们总是不满足于当下的状态,总觉得最好的在远方。
很多人都对当下庸碌的生活觉得厌烦,两点一线,单调乏味,也不觉得有什么意义,之前有一个新闻很火,是一个河南的心理老师的辞职信,简简单单就几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因为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以及心中的理想抱负,这位在学校教书教了11年的女老师,毅然决然的开始寻找远方。她游遍了大江南北,还在成都开起了自己的民宿,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很多年轻人也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于是他们裸辞,开始去云南,西藏,去净化心灵,开始放弃自己的工作,成为自由职业者。
他们觉得没有了工作的束缚,自己能够去做自己想要的事儿了。可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对金钱,财力的考验,而成为自由职业者,没有了朝九晚六的打卡,没有了龟毛的领导,工作状态看似自由,其实更考验一个人内心的自制力的强大与否。
生活从来不会因为我们一个决定就因此而停止,摆脱了体制的束缚,迎接我们的也将是更大的束缚。
3.
我们总想着存在着一个更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会接触到更多,学习到更多,总觉得现在我们当下这个世界不好,总是在憧憬着我们脑海里那个更大,更美的世界。我们想象着向外去拓展,却未曾关注内心的想法。
关于这个更大的世界的解释,在书里是引用了一个女孩的感悟:“更大的世界”不是关于空间的,而是关于时间的。时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拿它来换任何东西都是亏本生意,而衡量时间长度的,并不是物理的分秒,而是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内心体验的丰富性。
回到那个河南的心理老师的例子,的确,她选择了她想要的生活,但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为了民宿,他们花费了百万,投入了人力,物力,却最终效果并没有那么好,民宿的生意惨淡,根本就无法弥补之前精心的投入。很多人都只是慕名过来看看,却并不入住,他们只想和老师合影,让她写明信片。
其实很多人都在寻找远方,但是远方的意义其实并不是远方本身,而是我们在寻找远方的过程,可能我们想象中的远方是如此的美好,给了我们去寻找它的源动力,但是真正让我们感觉有意义的,其实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付出的时间与精力。
这就好比是登山,我们都知道山顶的风景很美,也会有想要看到那风景的想法,但是登山的美妙之处,更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的踏出的每一步。
4.
但很多人也会说自己想要去追逐远方,但是无奈自己总被身边各种琐事绊住了脚。书里也提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决定一件事是否是琐事,其实并不是由这个事情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就是重要的事情。
之前知乎上有个问题是问“为什么在办公室工作了一天,也没有做什么,回到家就感觉疲乏不堪”,其中有个回答就是说的很明白:因为你觉得你做的那些事情没有意义。
因为我们把那些事情,评价成了无意义感的事情,所以,我们生活里也就逐渐少了意义感。而意义感正是我们沉浸在一件事情时候体会到的心里的满足。
也因为我们对评价和对意义的想象,让我们把生活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痛苦的,另一部分是快乐的;一部分是琐碎的,另一部分是神圣的;一部分是忍受的,另一部分是享受的;一部分是交钱的,另一部分是收货的。交钱总是痛苦的,收货总是幸福的。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脱离前一部分,得到后一部分。而琐事不幸被我们看作了前一部分。
5.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弗兰克说: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其实与其去想着 看不到头的远方,或是更大的世界,不如让自己享受当下的每一件事,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关注内心,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