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父母沟通,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催婚,说到了我这个年龄左右邻居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都结婚了,就剩你了。其实这种感觉,我也有,我的同龄人,同学们,其中有大多数也已经结婚了。毕业2到3年结婚,有的在县城买了房,有的在省会城市租房。夫妻俩都是上班族,结婚的花费大部分都是父母的积蓄。
其实想一想,现在的中国父母也挺累的,对于子女的操心,要一直持续到孩子结婚以后。父母总想着孩子长大了,到了这个年龄(二十五六岁的节骨眼上),一定要结婚生孩子,他们也可以帮忙带带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延续。
但其实我有自己的想法,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孩子的质量往往比数量更重要,在20出头的年龄就结婚生孩子,背负着房贷,做着一份自己并不喜欢,并且收入不高的工作,只是为了换回,在同龄人眼中还算体面的生活,不至于看起来是一个异类。
其实,这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婚姻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知道你过得好不好呢?难道我们还要像老一辈一样,过着他们那样的生活吗?一辈子为子女操心,日子普通而平凡,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平时的娱乐活动也是廉价而且低成本的。虽然是信息化时代,但是做的工作还是最简单的重复劳动的工作,日子一眼看到了头。
我不想,我不想,我真的不想。
我不想到了我这一代人还要走老一辈走过的的路,去重复他们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就是忙着照顾老人和孩子,闲暇时期就坐下来闲扯,不积极,不上进,不关心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不关心这个时代到底怎么样?
我这一代人的父母也挺“悲催”的。在骨子里面,他们提倡知识改变命运,即便自己没有文化也要辛辛苦苦花钱让孩子上大学。但同时在他们眼里,上完大学出来之后是为了更好的找工作,有一份体面的收入而不是有其他的想法。
但往往上完大学后的我们思想已经改变,学校里的生活以及大城市的影响,让这个时代大学生有了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毕业之后想的不再是回到县城或自己当地买一套房子,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娶妻生子,从此过着平凡普通的一辈子。这难道真的是我们当初出去上大学的动因吗?
我想不是这样。
父母花了钱让我们上了学,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是上完学之后,我们思维的改变并不会按照父母原先给我们规划的路去走,也许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打击吧。这就像养一个孩子,最后被别人领走了一样。
但是我想,可能每一代人都充当了这样一个“叛逆者”的角色,他们不按照上一辈的指示去生活,而是有着自己的计划,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吧!
现状: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尽管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中国一线城市里,一些普通的劳动者宁愿住着拥挤的出租房,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挣着一份低收入的工资。但他们也不想回到老家,因为一切都已经变了。
这个城市的一切都融进了他们的血液当中,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社会规则都让他们觉得亲切,但同时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并不能在这个城市真正拥有自己的身份——户口。
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不能在这种城市买房,每年春运大军的组成就是他们。另一方面,由于已经脱离当地很久,再回到当地,已经融不入当地的生活。生活习惯,思想水平都差异很大,城镇化注定是这一代人心中的痛,他们造就了大城市的繁荣,但城市繁荣之后并不需要他们,这是多么冷酷而又现实的事情啊!
而我作为从一个农村出来的最普通大学生,和他们一样,我也同时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我们想要奋力往上拼搏,却发现由于自身原始基础的不牢,和城里的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奋斗之路注定要比人家长,用的时间一定比人家要多。
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父母却不会给我们这样的时间去完成这件事。
受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会觉得你到了这个年龄应该结婚生子,和那些普通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过着他们眼中所谓的正常生活。
但看过世界之大的我却知道,这个世上有很多种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去过自己的生活。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隔阂就这样形成了,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
长期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习惯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差异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年轻人来说:单身,无房,无车,有的只剩下梦想和激情。但是梦想和激情在当下往往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梦想这种东西需要在未来的时间中去兑现。这需要我们的努力,这也需要别人对我们的认同。
年轻人的苦闷就在于当下我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认同自己遭遇的人却寥寥无几,知己难觅。
回家买房还是留在大城市?
对于这两项选择,我愿意选择未来——留在大城市
父母愿意选择当下——回家买房
我拧不过,我只有坚持自己。这种坚持不知道有没有意义,因为父母培养一个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应该给他们养老送终,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回到老家买套房子,从此脱离原来辛苦的生活,忙了一辈子,该享福了,不想在漂泊,这种心情我也能理解!
但这是牺牲我的未来为前提的,尽管这未来还没有兑现。
因此,我不妥协!!!
行军打仗的士卒是很难做到忠孝两全的,现在外出拼搏的新一代“城市移民”也很难做到某种意义上的两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