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爸妈托人从老家给我捎来了五色糯米饭。诗意的色彩,熟悉的味道。无限感慨顿时涌上心头。不觉感叹古人真的很会生活,即使是生长在乡间村里,也不忘把凡俗的日子过成诗。
犹记得小的时候,每个传统节日都是有它相应的仪式。而五色糯米饭,是属于清明节的最古老的仪式。
说不清从哪年哪月开始,说不清是谁最先从山间采来野草野花,用最原始无添加的天然染料,把白色的糯米染成黑色,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等等。说是五色饭,其实染料浓度的不同,往往有时会染出更多丰富多彩的颜色来。比如,用枫叶煮了水泡的米就是黑色的,可是如果枫叶不够多,煮出来的水浓度不够,染出来的米饭有可能就是紫色的,各种不同深浅的紫。用红蓝草染出来的米蒸出来的米饭是红色的,而用它的花,则可以染出蓝色的米饭来。
不同的叶子鲜花,染出不同的色彩。糯米的清香染上了各种花草叶子的芳香,这是最诗意的生活啊!古人也许不懂远方,乡里的女人们或许也不懂诗歌,可是她们会用最巧的手,最智慧的大脑,活活地将凡俗的日子染成了诗。我想古人应该比我们更明白,诗意的生活从来都不在远方。
翻开《诗经》,印象最深刻的一篇“采采芣苡”记载的就是上古时期女人们劳作的场景。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虽然每一行只变幻了一个不同的字,却用欢快的笔触写出了女人们劳作的欢欣,非常生动形象。她们轻快地把一片片青翠欲滴的芣苡摘下来,捋下来,提起衣襟兜起来。这不正是平常日子中的满满诗意吗?
我以前写诗词经常受闺怨的束缚,免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近来读一个诗友高十一妹的诗,感叹她真是在凡俗的日子中品出了诗意,不像我一样无病呻吟。她的行香子(昨夜遐思,今晓昏昏。倚床屏、懒倦频伸。铃鸣惊跳,闾市匆奔。买五斤粟,三斤韭,两斤豚。清蒸煎炒,红烧油炸。任鲜香、满室氤氲。眠餐琐事,仍惜书耘。更吟些诗,写些字,作些文。)就满是生活情趣,虽然平常的日子免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在买来荤腥红烧油炸的闲暇里,不忘吟些诗写些字作些文,活活把生活过成了琴棋书画诗酒花。你说这样的诗意怎么会在远方?它只存在于最寻常的日子里。
许多人都喜欢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其实就是许多人心里的远方。因为没法拥有,所以它更像一个梦,你想它多漂亮它就有多漂亮,你想它多诗意,它就有多诗意。
可是生活永远不能逃避的就是现实。如果你的诗意只在远方,其实是非常可悲的。海子的诗里也写道“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很多人不明白喂马劈柴不是挺苦的吗?为什么却是海子认为的幸福的生活?我想其实海子也明白,诗意的生活从来都不在远方,喂马劈柴,粮食蔬菜,都是代表着一种现实。能在寻常的日子里充满诗意地活着,才能在心里拥有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
中国的文化是充满诗意的,而且这种诗意不是文人墨客的特权。文人墨客用诗文增添生活的诗意,而乡间村上的人们,却用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丰富生活的诗意。糯米饭不染色也照样可以填饱肚子,端午节再怎么把粽子投入河里屈原也回不来了,中秋赏月就赏月,却偏偏要来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让人们用月饼去祭拜她。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仪式,这背后蕴含的却是浓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文化的点缀,食物不单纯是食物,而是满满的诗意。
我佩服古人这样的生活态度。何必去远方寻找什么诗意呢?诗意的生活不是一直都在身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