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在课本上看过,但是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如今只记得这是老舍先生的著作。是在一个茶馆里发生的事情,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和一些小故事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现象。后来一直也没有机会阅读具体内容,今天闲来无事,老公在网上搜索了评分比较高的电影,这个位居第六名,就一起看看。
看到中途,就已经气愤的不行了。第一阶段,刚开始就是旁白解说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候清朝还在,不过是在镇压戊戌变法之后的背景下,外有八国联军的虎视眈眈,内忧清朝的昏庸无能。一群人都还留着辫子,有的托着自己的鸟笼,有的拿着当时的流行物件鼻烟桶,还有说书的,算命的,八旗子弟等等,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那时还比较鼎盛时期的“裕泰茶馆”,当时王掌柜还是一位年轻的壮年,刚接手父亲的茶馆,进行了改良,生意倒是红红火火,为了怕闲言碎语惹是非,就挂了一块“勿谈国事”的小木牌子。不过最后还是因为八旗子弟,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亡了”,被坏人抓住把柄,坐了一年多的牢。还有秦二爷壮志满满的要实业救国,吸大烟又算命的唐爷,进行买卖人口,而且把康顺子卖给胖太监的刘爷,上来就和常四爷过几招的德爷,还有两个让人气的想骂人的坏蛋,等等。
第二阶段,军阀混战时期。这些老人都还活着,只不过茶馆被王掌柜进行了改良,改成了公寓,在第一阶段出现的那些人,也大部分都在从事着自己原有的行当,只有常四爷和其中的一个二爷,由于大清国的灭亡,失去了铁饭碗,常四爷已经开始自己做起了卖青菜的小商贩,也算自食其力。二爷由于没啥其他本事,也拉不下来脸像常四爷一样,就只有饿肚子的份了。这时候茶馆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伙计都雇不起了,只有一个手脚都已不灵便的老三爷,后面又加入了,被人贩子卖给庞太监的康顺子和一个养子康大力。即使这样还被各路人马变着法的要钱。王掌柜也是一脸无奈,但还能凑活着过。
第三阶段,解放前夕,大学生不断罢课示威。茶馆此时已经难以维持,没有任何伙计,只有大儿子大栓子和儿媳妇,小孙女小花,另外还有康老太太,在第一阶段出现的那些人物,除了秦二爷还有常四爷,以及王掌柜和康顺子之外,还有说书的。其余都已经故去,而他们的后背也都基本上继承了父背的祖业,应了那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帮小兔崽子比他们老爸那一代更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最后常四爷和秦二爷以及王掌柜的对话,让人实属无奈。秦二爷说“活了一辈子,自二十岁开始就办厂,想实业救国,活到七十岁终于明白,有钱就要吃喝嫖赌,千万别做好事”。常四爷说“我日夜盼,就盼着哪天政府能公平些,盼了一辈子也没盼到,我一辈子爱国,但是谁爱我呀!”。王掌柜说“做了一辈子顺民,见每个人都请安、问好、作揖,对茶馆也是不断改良,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抢了去”。
几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最后边撒先人用的白纸钱,边哼为逝去的人哼的弹词来祭祀活着的自己,让人倍感身处当时时代无奈,最后的镜头定格在秦二爷,常四爷离开茶馆后,王掌柜老泪纵横拿起放在椅子上的裤腰带(要上吊了)。
这部电影是1982年拍摄的,那时候的摄影技术和化妆技术,远不如现在,但是看过之后却是让人看过之后,感同身受、义愤填膺,恨不得杀了那几个坏蛋,也在对比之下,感受我们现在幸福是那时候的人们,做梦都想要的生活。
写下这些观后感,向前辈们致敬,是因为他们的执着,才有我们如今的好日子,更要感谢老舍先生,创作了这么棒的作品,还有这部电影的拍摄者,以及参与的所有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