玮莲
最近在读《远山淡影》、《穆斯林的葬礼》、《追风筝的人》,作品透过家庭对人性做了深层的关注,家庭是最温暖的地方,而有时也是最冷酷的地方,对生命的消耗往往是致命的。夫妻之间、母子、父子之间处不好,伤害会随着岁月侵入到骨子里,等到觉醒时便是一种内心的撕裂之疼。走近人性,似乎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感谢作家们的直击和呐喊,一路的觉醒和救赎……
我们是否审视过婚姻家庭给了我们什么?婚姻家庭中是否注重过自身的成长?婚姻家庭中彼此是否成全了对方的追求?是否激发过对方的灵性?是否让我们变得更美好?随着时代我们该怎样经营自己的家庭,该怎样面对孩子的婚姻,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婚姻若只是两个人的事,幸福的婚姻会多一些,这世上会少了很多痛苦。一桩婚姻,往往是两个原生家庭,甚至是多个家庭的交汇融合包容分离,人在其中要耗掉大半精力去经营维护,是一生的功课,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往往自己都觉得有理,漠视中家里没有了温暖,寒气直逼。周旋中,有人被繁琐的俗事淹没,任生命枯萎;有人自我修炼,一步步救赎,家便始终保有温度,温暖每一个人,完善自己的生命。
民国第一才女,集诗、文、画、戏剧、建筑诸多才华于一身。天地有气息,人生天地间,活于俗世中,亦带了不同的气息。她,自带一股独立自主,自然清新的风,似人间的四月天,时时拂上我们的面孔,有一股淡淡的温馨萦绕心间。她有超越世俗的浪漫,也有着浓重的烟火气息。她彻底走出母亲的影子,改变了旧式女人的形象,成就了阳光的人生,疾病和困苦未曾让她失去一点光彩,她是林徽因,是山谷回荡的音。
回望林徽因的生命历程,终是觉悟和自省的。她的庶出身份,她母亲的笨拙,性格自私偏狭,在家庭中尴尬的地位,让她很小就懂得不要做母亲这样的女人。林徽因的成长,首先得益于她的祖父林孝恂。儿时的林徽因,大多跟祖父生活在一起,八岁时跟随祖父移居上海。十岁时,又跟着祖父进京 ,耳濡目染,也处处习得了祖父的的胸襟、气度和眼光。
林孝恂是福建闽侯林氏。光绪十五年考中了进士,与康有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林孝恂写得一手好字,他的为人外柔,内刚,开明、务实。他代理过杭州知府,后到上海,与人合股,参与了商务印书馆的经营,传播西方医学、科技、新文化知识。
林孝恂的家庭以及他的整个家族,也较早地受到开化风气的影响。林孝恂在家乡开办了私塾,设东西两斋,东斋传授四书五经等旧学,西斋传授地理天文和英文、日语等新学。林家开放的教学风格,使得林家弟子得以中西文化能兼容并包。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比如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慷慨为国,成为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留下一封《与妻书》被后人传颂为千古绝唱!其文笔激荡,感人泪下!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更是博识之人,曾担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他和梁启超携手共推宪政运动。一九一七年入阁做过三个多月司法总长,为期甚短却盛名一时,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宪政人士。
她的祖父接受了新文化的影响,破除了男尊女卑、妇女不进学堂的旧风俗。家中的子女都上学念书。林徽因的大姑妈林泽民就知书识理,能诗会画,还写得一手好字。林徽因出生在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她的大姑妈林泽民成了林徽因儿时的启蒙老师。在大姑妈的教导下,林徽因从小练习王羲之的小楷字,五岁诵读诗书,六岁用文言写家信,八岁入西式小学,十二岁入教会中学,十六岁游览欧洲,二十岁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剧目。特别是林长民带林徽因游历欧洲,使她大开眼界,增长知识,从此确立了她的人生发展目标——建筑学。随后,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留学。在兼容并蓄的中、西学问之路上,林徽因步步为营,每一脚都踩在点上。为她日后的高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的聪慧赢得了父亲的宠爱,她在自省和努力中,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生命。她收获了浪漫的爱情,唤醒她诗意的生命;她选择了现实的婚姻,成就了她独立自主的家庭地位;她选择了建筑,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珠联璧合;她的博学和胸怀赢得了金岳霖的终生倾其所有的相助和暗恋。她所得到的是她的才华配的上的,而不是以貌赢得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尊重。
她是一代伟大的建筑才女,她拯救了青瓷,她设计了国徽,她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制作,她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那个时候女人没有走出家门的机会,获得受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并且也大多是开通和殷实的家庭才会送女孩子上学。环绕她的那些绯闻也大多来自女性,况且女人往往为难女人,容不得和自己熟知的女伴比自己优秀闪光。张爱玲也是遭遇过类似的情况,所有的诟病大多来自女性群体的妒忌。所以林徽因周围大多聚集了优秀的男人,无疑她的美貌给了闲聊和嫉恨者以依据,而她的智慧和灵气,终还是赢得了更多优秀者的仰慕。
她是人间的四月天,温暖了天地的心。可她的家庭关系并不顺畅,一度令她情志郁结,加速了她的陨落。姑嫂关系不好,留过洋、写新诗、搞建筑的林徽因,幸福婚姻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难。
我惋惜她的早逝,也替她选择了梁思成而遗憾,尽管人们不喜欢徐志摩,但我看好她和徐志摩。金岳霖因林徽因获得了君子的美名和精神的富有,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她婚前不受婆婆待见,直到对方去世才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婆婆的阴影,一直伴随她的余生。
林徽因的婆婆李蕙仙,是清末了不起的白富美兼高知女性。父亲是顺天府尹李朝仪,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礼部尚书李端棻是其堂哥,也是她与梁启超的媒人——即便丈夫是后世鼎鼎有名的梁启超,也是梁启超高攀了李家。
李蕙仙在梁家的地位,从嫁入那天就定下了基调。而官家大小姐来到清贫的诗书之家,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悦,反而努力适应新生活环境,努力操持家务,也博得了梁氏宗族的一片赞誉。
1896年李蕙仙随梁启超来到上海,夫妻俩一起创办了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在上海开办女子学堂,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两人还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种种风波。甚至当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只身亡命日本时,李蕙仙带着全家老小一起避难至澳门,独自担当起服侍老人、抚养幼女的重任。
作为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新女性,李蕙仙照理应与林徽因惺惺相惜才对,可一旦扯进婆媳关系,两代新女性便如针尖麦芒,处处相对。
男人看林徽因,多半是欣赏,何况看着林徽因长大的梁家人。可人生阅历丰富的李蕙仙一眼就瞧明白了才女的真身。作为才女,可以陪儿子舞文弄墨、风花雪月,但作为妻子,还得有过日子的能力,要回归油盐酱醋茶。她觉得林徽因难以胜任。入得厅堂、下得厨房、能红袖添香,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更有掌事管家的能力,这才是李蕙仙要的儿媳。况且林徽因还有各种传闻,也令李惠仙心中郁闷,为痴情的儿子觉得不值。何况林徽因还有那样一个母亲。
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去世。林徽因嫁入梁家再无阻碍。可婚姻生活却因为四个小姑子的存在变得郁郁寡欢,时不时消耗着她的生命,家人是无法回避的……
梁思成大姐梁思顺和母亲感情尤其深厚,当弟弟去英国留学后,她的所有家书都反复传达一个中心思想:母亲反感林徽因,坚决反对你们结婚,我亦如此。但母亲过世后,大姐很快便被众人说服,对林徽因的态度有了大改观,甚至亲自操持了弟弟的婚礼。
但看似和睦的姑嫂关系并未持续多久。梁思顺的女儿周念慈在燕京大学读书,常会住到林徽因家里。看着女儿一天比一天叛逆,嚷嚷着要女性独立大胆恋爱婚姻自主,她生气地将缘由归咎到弟媳头上:是林徽因带坏了女儿。
林徽因恼怒异常,她回击梁思顺:“全然出于嫉妒心,一直说不三不四的话。”
在外梁思顺在社交圈里处处和她作对,在家有仍住在梁家的其余几位小姑的百般挑剔,林徽因感受到做梁家媳妇的不易。她隐隐觉察到李蕙仙的女儿们连母亲的过世都归罪于她头上。
这样的无理之言让林徽因气结于心,终日抑郁致身体也愈发憔悴。在北戴河疗养时,她跟朋友叹息,自己有多么享受海边的气候和宜人景色,但是,“我遇到梁家的亲戚,这对我的身体不太好。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被肢解成一块一块的,再也不能合为一体了。”
而在家庭矛盾里,真正的主角梁思成却一直在扮演着一个奇怪的角色。梁启超曾经那样煞费苦心地帮林徽因说好话,弟弟梁思永也写信控诉姐姐梁思顺对林徽因的偏见,可梁思成作为丈夫却没有在姐妹面前维护妻子。多数时候他保持着沉默,而沉默最是最大的伤。
习惯了西式思维的林徽因失望落寞情绪满溢,她开始怀疑梁思成的爱。想起徐志摩曾对自己的百般体贴与热烈追求,难免心头懊悔自己是否做错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郁郁寡欢之下,林徽因缠绵病榻,去世时年仅51岁。
林徽因放弃初恋的徐志摩,选择了现实的婚姻,她和梁思成二人在思想上琴瑟和鸣,精神上是契合、事业上互助,世人眼里该是完美的。而婚姻终究要回归柴米油盐的生活,嫁给一个人意味着嫁给了他整个家庭,各种矛盾摩擦会消耗大量的精力,而亲人间的误解伤害往往更容易伤心郁结。林徽因的美和才华,成就了她独立的人生,也消耗着她的生命。无法协调的与亲人间的摩擦矛盾,终使她气郁成结,加速了她的死亡。在她艰苦的时代,被冲击的时代,她没有怨恨和忧郁,而无以承受的是亲人的冷漠和误解。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婚姻是永远的话题,世人大都喜欢梁思成厌恶徐志摩,而对于林徽因,她万无一失地选择了体面有地位的婆家,而始终容不进那个家庭,被永远挡在了心门之外,倍受亲人们给予的煎熬。她做了独立自主的女性,怕重蹈母亲的覆辙,要了现实的婚姻,而这场婚姻中成全的只是她在世人中的形象,而内心的苦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她婆婆家的人骨子里终是瞧不上她的出身。在平等自由的今天,生而平等也永远在路上……
林徽因以她的才华和见识足可以生活的风生水起,然而她始终为家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消耗着……
假如她当初选择了徐志摩,或许都不必如此为生奔波,或许就不会有飞机失事,或许不会早逝……生活没有假如,只有捉摸不定的命运,只有生生不息的轮回……
我们追求好的婚姻和家庭,希望更好地在婚姻中成长……愿岁月中能成为彼此的四月天……愿我们的子女都有独立选择的权力和自由,愿我们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愿他们的生命更精彩……
作者:玮莲又名孙志华,高级讲师,爱自然、爱生活,业余码码文字,传播美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