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小学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上课时,任由老师在上面讲的声情并茂,我的思维却早已经跑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我想下定决心改掉这个缺点。
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只要感觉走神了,就要立即把思绪拉回来,可每次都是不自觉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这使我非常苦恼,长时间的注意力不集中使我无法好好听课,我的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每次做作业时,别人都能奋笔疾书,我却只有干着急的份。
这种缺陷也影响到我的童年,小伙伴嫌我在做游戏时反应慢,跟不上节奏,渐渐地不愿意和我玩。这使我的童年时期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哪里都不如别人,充满了深深的自卑感和自责感,我时时刻刻都在意着别人的想法,生怕别人不满,会使场面尴尬,这种想法又会继续加重我的自卑,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我干脆就一个人独处,这样就不会难受,这也是导致我性格孤僻的一个原因。
一直到现在,想起童年时期的种种阴影,我都会感到一丝悲凉。
本次我们共读的《认知迭代》一书的作者卡梅琳-威廉姆斯就是一位受注意力不集中困扰的人,她的思绪经常“神游”,被朋友戏称为“蝴蝶脑”,有一次差点将行李丢在机场。
为了改变这种缺陷,她想通过重塑自己的大脑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自己,她举了马奎尔研究的例子:在过去十年中,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大脑中负责空间记忆的后海马体变大了,这是因为司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记忆伦敦的交通路线,长时间的刺激使海马体中产生了更多的脑灰质。
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看到脑部变大的区域,有新的神经元的连接与激发,也许那只是出现了新的血管为大脑分流。
总而言之,神经可塑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连专家也说不清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新事物时发生了什么。
因此,想要塑造全新的大脑,最好还是选择一个改善的方面,学会一种技能,然后持续不断的练习。
为此,她去找两位认知训练的专家寻求帮助,并接受了一次强化训练,最后,她发现自己的注意力竟然受到了强化。
她称,经过这次训练,她变得更加有“元意识”,这种元意识可以让她在完成任务时,看到自己在想着其他的事。
我们知道,高效能人士为了提高注意力,通过定期休息的方法让自己的大脑“重换生机”,他们一般使用番茄工作法,每工作90分钟,就休息15分钟,这能使他们能保持一整天高效学习和工作。
然而,伦敦大学的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尼利-拉维提出一个注意力“负荷理论”,他认为要解决注意力有限的问题,不应该减少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而应该增加。
就比如在背诵课文的时候,我希望周边的环境特别安静或特别嘈杂,如果有两三个人在说话,我可能很容易就被他们的谈话吸引了。
在嘈杂的环境下,我不再会注意周围的人在说什么,而只是注意到别人在说话,我在背诵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在想着“别人在说话”这件事,这使我不再分心想其他事情,转而更加专注于眼前任务。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让太多事情吸引了注意力,这样会导致真的“走神”,也不需要屏蔽所有可能导致走神的因素,而是正好找到这样一种状态,或者说一个点,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能一直保持放松且持续“等待”,让真正需要关注的内容出现时,能马上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心流”的状态。
对每个人来说,大家的保持这种放松等待的状态不同,因此,我们在工作学习时,要努力寻找自己的那个“状态”,学会让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间循环,才能一直保持专注力。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找到这种状态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冥想,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发现长期冥想者的大脑中后扣带皮层区域的活动相对较少,而这个区域控制的主要就是分心,而且,瑜伽也有同样的效果。
研究表明,正念冥想改变了默认模式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的连接方式,能起到与训练类似的效果。
此外,我们也可以欣赏风景,欣赏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容易抓住这种轻松的状态,需要投入时,就能更方便的达到“心流”的状态了。
人的大脑复杂而神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探索,作者在这本书中还讲了如何改善焦虑,以及如何增强自己创新力,增加自己的方向感,以及如何获得“数学头脑”。
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先从掌控自己的大脑开始,那么,不如从现在开始拿起这本书,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