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鲁尼读幼儿园中班,极受老师喜爱。
一天放学回来,他叫:“妈妈,累死我啦!”我赶紧问怎么回事。他说:“这个张老师,又让我放学后帮她摆凳子。”口气看似抱怨,却是充满欢喜。“妈妈,张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帮她做事啊?”
“因为老师喜欢你、爱你啊!你知道吗,只有喜欢你、爱你的人,才会让你帮他做事呢。就像你小时候,因为很爱妈妈,就总是让我帮你洗澡、穿衣服、刷牙什么的,不肯让爸爸和外婆帮你。”
02
记得鲁尼6个多月的时候,因为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于是给他断了奶,让老公把他带回了老家。
一个月后,当我回到老家,他已经不让我抱了。不管是喂奶、洗澡、哄睡,都只要奶奶。我只能在旁边傻傻地望着,心里无比失落。后来,我决定:以后再苦再累,我都要亲自带孩子!
于是,从孩子吃饭、洗澡、按摩,到穿衣、睡觉、换尿布……只要我有空,我都亲力亲为,尽量不让老人插手。
孩子渐渐地与我重建了亲密关系。同样地,在不断地为孩子付出的同时,我也越来越爱他。
03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谈到真正的爱,作者斯科特.派克说:“爱不是感觉。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一见钟情绝不是爱,只是感觉。爱是做出来,绝不是感觉出来的。
刚刚生产完的母亲,很难相信她能立刻爱上孩子。
记得我刚生完孩子,躺在病床上,望着那个皮肤皱巴巴、黑不溜秋的正在哭闹的“小肉球”,我心里禁不住怀疑:这是我的孩子吗?我怎么一点都没有爱的感觉?后来,随着不断地为这个“小肉球”喂奶、洗澡、换尿布,我才慢慢爱上了他。
然而,随着我不断地付出,孩子越来越粘我,以至于后来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他越来越离不开我,无论什么事,他都只要我帮他做,不要其他人。长期弯腰给他洗澡、按摩,让我腰酸背疼;夜里不断醒来给他抓痒、换尿布,让我长期睡眠不足……
我渐渐地不堪重负,开始抱怨老公不爱孩子,不帮忙带孩子。
我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太多了?每次老公想要帮忙的时候,我总是嫌他笨手笨脚,然后把他推开自己来。试想,没有经历十月怀胎,我又不给老公机会,让他为孩子付出,他怎么可能会爱上孩子呢?
想明白之后,我学会了放手。只要老公在家,我就尽量地远离孩子,让他帮孩子洗澡、穿衣、喂饭,陪孩子玩耍。不管他做得怎么样,我都不说他。
渐渐地,孩子也愿意爸爸给他做事了,老公也越来越享受与孩子的各种互动。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我也得以松了一口气。
04
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付出,同样的,要想让别人爱你,你也得想办法让别人为你付出。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孩子渐渐长大一点,我就经常创造机会向孩子“示弱”,让他为我做事。
腰痛的时候,让他帮我捶背;
出门的时候,让他帮我拎包;
洗澡的时候,故意忘记拿毛巾,然后让他帮我递进来;
他吃好东西的时候,我故意说:“妈妈也好想吃啊!”然后心安理得地让他喂我一口……
他经常一边说着“妈妈好笨哦”“妈妈好贪吃哦”,一边开心地为我做着这些事。
因为这些事不仅让他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的重视和需要,更让他感到“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和勇气的根基。
在孩子面前“示弱”,不仅没有让我的形象受损,反而让我得到了孩子更多的爱。孩子常常毫不犹豫地对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就是妈妈!”
05
曾经,我们以为,只有做个无私奉献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孩子才会爱我们。
孩子小时候,我们忍住嘴馋,把所有好吃的都留给他;
孩子上学了,为了让他安心学习,我们费尽心思给他做各种营养餐,不让他做一点点家务;
孩子毕业了,为了给他找份好工作,我们在所不惜花光所有积蓄,找遍所有人脉……
为了孩子,我们真是操碎了心。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孩子,恨不得替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扫清成长路上所有的障碍。
然而,我们得到了什么?这样“自我牺牲,不求回报”的结果,是最后孩子变成了“白眼狼”:对父母从来不闻不问,只知道变本加厉地不断索取。
我们抱怨:“自己那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到头来孩子一点都不爱我们?”
殊不知,这样“自我牺牲”的爱,根本不是真正的爱,它只满足了我们对自己要成为“完美父母”的需要,却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现在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妈宝男”和“没断奶的孩子”,追根溯源,都跟长期接收父母的这种“爱”脱不了关系。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少有人走的路》
放弃做无私奉献的“完美妈妈”,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付出,才能让孩子懂得如何爱人,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