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宋朝进行时(0003)乱世
后一篇 宋朝进行时(0005)转机
5.找工作是个大难题
赵匡胤的出走,说文雅点是寻求创业机会,说专业点是寻找出卖劳动力的机会,说粗点就是找工作。但凡找工作这种事情,往往要经历满怀豪气——唉声叹气——垂头丧气三个阶段。
记得大学毕业那会,我和无数胸怀大志的同学们一样,熨平了西装、擦亮了皮鞋、刮光了胡须,气势豪迈地步入一个个招聘会场,信心满满地投出了一份份简历,然后痛苦地思索着到底该去哪个单位比较好,然后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后焦急等待着面试的通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有这种经历的同学们大可以捡起简历,擦干眼泪。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赵匡胤的求职经历其实也差不多,至少刚开始是这样。
离家后,赵匡胤先在陕西、甘肃一带游荡。对于那段时期的经历,正史记载非常少,好在民间从来就有挖掘帝王隐私的传统,还是留下了些半真半假的传说。
根据坊间传闻,赵匡胤主要有如下经历:
曾经无处落脚,流落街头,饿得眼冒金星时只好向店家要饭吃。
曾经想靠赌博来赚点钱,刚开始确实赢了不少钱,结果把一群输钱的人惹毛了,被痛扁了一顿,不但赢的钱没拿到,还把自己的钱也搭了进去。
曾经跑到寺庙菜园子里偷莴苣吃,没什么炊具,只能狼狈地剥皮生吃。
……
以上事件,可信不可信另当别论,但都说明了一点:他没有找到工作,而且混得挺悲催。
离家时,赵匡胤本想靠自己的努力来打出一片天地,但现实却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现在,他已经不敢再对前途做过多奢望,只想快点求一份差事,好让自己安身立命。
逛了一圈后,赵匡胤来到了复州(今湖北天门)。
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是父亲的老朋友,赵匡胤本不想靠父亲的关系,但现在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
都是熟人,报出父亲的名字,总不能随便打发我吧? 赵匡胤这么想着。
应该说,他的想法对了一半,他确实没有被随便打发,应该说是被比较“不随便”地打发了。
“哦,匡胤啊,多年不见已是一表人才啊,令尊可好?已婚娶否?来此何事?”
“什么,到本处谋差啊。嗯……这个……你看我这里暂时也不缺人手,要不你再到别处看看?”
“哎,别走啊,你看我这里有些盘缠,不妨拿着路上用,些许薄礼,莫要推辞……慢走,路上小心。”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若是放在以前,赵匡胤早就一甩袖子,赌气走人了。但此时,现实早就磨砺了他的心气,也让他习惯了人情冷暖。若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这是他在复州的最大收获。
收起那略带屈辱的几十贯钱,赵匡胤礼貌性地向王彦超作揖拜别,然后头也不回地迈出门去。
遭到王彦超的拒绝后,赵匡胤又来到了随州(湖北随县),随州刺史董宗本也是父亲的老朋友,赵匡胤想再碰碰运气。董宗本倒还算念旧情,不但接纳了他,还让人安排了一份差事。
可很快,赵匡胤又不得不离开随州。
这回,给赵匡胤使绊子的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董遵诲也喜欢舞枪弄棒,研究行军打仗,本来应该和赵匡胤比较有共同语言。可这位公子哥偏偏心眼有点小,很看不上赵匡胤这个外来户,平时态度不怎么友好,有事没事还总要找点不愉快。有一次,赵匡胤和董遵诲一起讨论军事问题,观点上产生了一点分歧。赵匡胤说得兴起,驳了董公子的面子,结果惹得董遵诲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赵匡胤本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觉得关系僵成这样,再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干脆打好包袱,背上行囊,重新走上浪迹天涯的道路。
赵匡胤走了,对王彦超和董遵诲来说,他们终于打发了一个并不欢迎的人。当然,他们肯定不会料到,若干年以后,他们和赵匡胤还会再次相见。只是,那时的赵匡胤已经登上九五至尊,而王彦超还是那个王彦超,董遵诲还是那个董遵诲。好在赵匡胤是个豁达的人,与其他皇帝不同,他选择了宽容,不但没有为难他们,还给予优待和重用。
所以说,有句话叫做“宁欺白须公 莫欺少年穷”,你得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