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的小说很单薄,因为很多宏大的主题,回到国人笔下,不是失之于凄婉,就是败之于艰涩,我们需要一部《摆渡人》。
请不要怀疑,这是我在大学读书时,看到的一个书评,应该是在一本书评类杂志上偶然遇到的,就像迪伦遇上了崔斯坦。
在荒原中,我们都有可能把另外一个自己遇见,这是我再一次打开这本书,这个书评像一个幽灵一样窜到眼前以后,迫不及待想要说出来的。
将近二十年了,他拯救了我大学的迷茫,每个进入大学以后的人,都应该有我的迷茫吧,并且我们是习惯了阅读的一代,就像现在的孩子习惯了手机。
很难想象我们有多么需要阅读,假如崔斯坦可以成为一个救赎的话,那么最后迪伦的逆转,就是我们和阅读的关系了。
幸好我最想说的,还是开头那句话,他被我剪了下来,夹在《摆渡人》中,似乎一不小心就失落了一样,这本书和这句话,都成了恍若隔世的记忆。
很多过去就这样想了起来,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我毕业以后那么强烈的要回到家乡,要回到我的父母身边,我终于明白了。
我那个时候就是迪伦啊,在《摆渡人》中,忽然想到了父亲的迪伦,他需要一场爱情,带有自我救赎式的爱情,好回到自己的家。
爱情是什么,看过千般风景的今时今日,是可以有自己的一个定义的,如果和家连在一起,假如再把救赎放进来,组成一个逻辑,那么就让爱情来救赎我们的家吧。
人到中年,一切都需要回头来看,在《摆渡人》中那个终于走完的荒原,那个莫可名状的崔斯坦,可以说隐喻撕开以后,我们也就走出了自己的无家可归。
还是想说一下那场车祸,为什么剩下的是迪伦一个,这是我大学时迷惑不解的,到这次再读终于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是一个主角。
在生命寻找的过程中,你如果不能遇到摆渡人的话,你就无法救出自己,而我们的摆渡人往往就是另外一个自己。
从被救和自救,当迪伦和崔斯坦相爱以后,马上就成了上帝一样的存在,走出灾难是容易并且简单的,回归自己却千难万难,幸好我们可以在爱情和家之间尝试一下。
救赎就是一个神奇的尝试,没有人不希望生命得救,可惜中国缺乏这样的主题,我们习惯了世俗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够折腾这一辈子的了。
爱情乍一出现,许多人都当成了肥皂剧中的装饰,即使一不小心走进了家里,也只有围城那样的恐惧,与摆渡似乎毫无关系。
家也被爱情冲的支离破碎,许多人都失去了归属,更不要说少之又少的幸福了,我们遇到了一个荒原,在爱情出现以后,就像是迪伦想到了他的父亲,随之而来的那场车祸。
呼啸而过的是混乱和迷茫的走到一起,我们终于要再读一读《摆渡人》了,再一次寻找一下我们的爱情,家,还有救赎。
也许,人到中年是要有一次重生的吧,积淀了太多,不扔掉和清洗,就没有了下半辈子,我终于再次看清了自己,又做了一回摆渡人,救了两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