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坎坷,四处碰壁,被当时的人奚落为“累累如丧家之犬”。讲事功可说毫无建树;论立言,流传最广的《论语》不是他著;说立德,也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可为什么偏偏孔子被公认为圣人?如北大教授李零所说,是历代统治阶级捧出来,人造出来?可为什么不捧别人?唐朝捧老子,宋朝推朱子,为什么老子、朱子没有成为圣人?
我认为,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最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论语》。可以说没有《论语》,就没有孔子圣人。《论语》是儒家学术的源头,《论语》是儒家学术的核心。弄懂了《论语》,搞清了《论语》的价值,就知道圣人非孔子莫属,就知道子贡之言恰如其分:“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寡矣”!“他人之贤者,丘陵也,有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贡就凭这三段话,足可成为当之无愧的贤人。
一个已经作古的人,当代人为什么对他情有独钟?如果对我们没有好处,对我们没有利益,人们绝对不会尊敬他、纪念他。过世的人怎么会对当代人有利益呢?只有他的思想,他的精神,能给当代人以启示、激励,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东西能利益当代人。请看历史上多少皇帝、多少宰相、多少将军,当代多少官员、多少老板,在世何等威风、荣耀,不要说死去,只要一旦无位失权,立马就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不要说后人怀念,当代就臭不可闻。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利益别人,更不可能利益后人。
《论语》所给与人类的利益,确如子贡所言,像“日月”一样,不求任何回报,源源不断、一刻不停给予光明和能量。任何一个真心追求利人利己、幸福圆满的人,只要“学者为己”,只要正确理解,只要“学而时习之”,就一定能心想事成,“贫而乐,富而好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否则,任凭你天资聪明过人,必定无得而还。因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陀慈悲,只度有缘之人”。所以判断《论语》的对错,不需要任何权威,只问自己受益了没有?受益了,说明理解对了;没受益,说明理解错了。非常简单,非常方便。
所谓“仁者”,即追求利人利己的人。因为只有利人利己,才能幸福圆满。这是唯一的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泛爱众,而亲仁”。“亲仁”,即亲近利人利己成功的人,也就是以这样的人为榜样。“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人如果不追求利人利己,学习作人的标准、规矩、礼节有什么用?如果不追求利人利己,高雅的音乐熏陶有什么用?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自己不感兴趣,对自己又没有用,能学好吗?除了浪费时间有什么用?看看今天多少家长,逼着孩子学钢琴、绘画、舞蹈,而不是因为孩子兴趣才学,其结果如何呢?这种解释与现实生活相符。
再如: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者,里面,内心也。不是表面,不是挂在嘴头上。“择”,选择。“处”者,深藏也。古代称无官职、在家谋生的学问人为处士,即在家,不参与公共事务。因此整句的解释是:孔子说,把利人利己这个目标放在心里,默默追求,天天进步,才是最美的。不选择把利人利己的目标深藏心中,而是挂在嘴上,言行不一,这个人难道有智慧吗?由此可知,孔子多么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又是多么讨厌两面派、伪君子。这难道是令人讨厌的“道德说教”吗?谁老老实实照着作,立竿见影,马上得利。谁自作聪明,巧取豪夺,损人利己,必定“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万古不变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