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2018.12.10日完成了MA的课程,紧接着和硕士阶段最好的四个朋友去北欧转了一周。在感慨一年半时间真短之于,也开始惆怅自己的职业之路。
其实在18年的7月份开始,我已经着手准备作品集迎接秋招,并在9月初开始投递国内的公司,为19年初回国工作做准备。在三个月时间里由于地域的限制,只收到了华为的远程面试,尽管通过,最终也没顺利收到offer。在整理作品集的时候就有感觉,硕士阶段做了这么多艺术方向的装置与国内的工作向性并不相符,但仍然希望在面试时展现真实的项目状态与自己的属性,不想为了迎合大厂的招聘邀请进行过度的包装。以此看来,这样的结果也在自己的预期之内。
在12.28号回国之后,度过了短暂的元旦假期便马不停蹄地投递大大小小的公司。在面试的说辞上我有结合之前的面试经历转变面试的策略——尽量将装置类设计的介绍着重于用户研究方向,让面试官感受到以前的项目经历也与他们的招聘要求相关。这样的改变让面试结果有所好转。但是仍然部分企业认为我缺乏实战经验,将我拒之门外。
特别感谢Leon在1月底的时候给了我在大邦实习的机会。因为在这断断续续的秋招之旅中,我深感目前拥有的项目在我极力的演说下仍然不具备竞争力。我需要更接近国内环境、更落地的项目经历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开心得接受了这个offer,甚至没有考虑任何关于薪资、假期之类的问题。我认为大邦的这份实现能提供的正是我最缺乏的东西。
就这样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这系列的随笔主要用于记录我的工作感受,希望自己能坚持每周记录一次。
在接到offer后我对第一周工作的设想是熟悉当下的项目内容,给其他老员工打打下手,没想到紧接着就收到了leon的邮件说报道第二天就要去天津出差做用户访谈,瞬间感受到了一点压力,但也充满了动力,仿佛背后背了个充气泵,马上就能飞起来一样。
报道第一天,完成了一些基本流程之后,我就开始跟着同事准备下一周的访谈问题。我们每个人先根据四大方向设计一份问卷,再统一整合。Amy在整合过程中会模拟访谈的情境去测试每一个问题。这样的审核过程,让我发现那些在脑瓜里烂熟的设计规则在实践中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好几个提问都带着明显的导向性。当时感觉有一些羞愧,因为每每在关于同一问题的问法选择上,我当初的方案都被替代了。但是很感谢Amy,她一直有尊重我设计的问卷,不会因为我是没有经验的实习生而直接否定我的产出,而是一直询问我的意见。
问卷设计好之后,我们飞往天津,在一周内访谈了12个用户。前面两个用户访谈由Amy和Xin负责主持,我在边上记录,熟悉访谈的整个流程。之后的10各用户中,我主持5场访谈,其余的做好记录、整理工作。Amy主持的第二场访谈是我第一次接触的真实用户访谈。除了记录访谈内容外,我一直在观察Amy询问用户的方式。其实每一个问卷上的问题都只是大体询问的方向,Amy都会根据用户的回答来确定下一问的内容,而非按照提纲顺序继续。在大模块内的问题询问结束后,amy会以“我是否能认为您****”来再次确认讯问过程中对用户行为的判断是否存在偏差。这两大点是我对Amy主持的访谈最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之后的五次访谈中我有尽量学习这样的方式。
之后的五次访谈是一个逐渐放松的过程,从第一次的紧张,到最后一次的顺利完成,我逐渐了解访谈主持人的基本操作,作为访谈的主持人,整场访谈的节奏把控是最重要的。一共90分钟的访谈,功能、性能、安全、视觉,四大板块的询问时间安排,得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来划分。比如在功能一块设计了5小板块的问题,但用户只使用的2各板块的功能,那么针对另外三个板块的问题回答内容一定非常少,那么就要引导用户回答在其他平台使用此类功能的感受,或者是询问用户对于这类新功能的看法。除此之外,我经常发现用户在回答不同问题时有时候会出现类似的回答,比如在回答功能和安全时,用户反复在强调界面设计对其的影响,那么该用户可能是对app视觉有较高要求的用户,那么就会在视觉部分对其进行更详细的询问。
我们每一个访谈都有录音方便存档与之后的整理。所以在整理录音听到自己主持的访谈时,我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与我访谈前的设想不一样。比如对于用户偏离话题的回答不知如何引导回来,或是引导方式生硬。还比如会出现抢话的情况,急于总结用户已有发言的内容,不经意间打断了用户持续的表达。还比如对于话较少的用户,出现尴尬的场面,访谈时间偏短等等。
每一天结束,回到宾馆整理访谈录音是一个枯燥疲劳的工作,因为我得重新听一遍两到三个一个半小时的录音。但在其中体会他人的访谈技巧,再对比自己访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努力在后一天的访谈中改正,也是个欣喜的过程。
就这样完成了一星期的访谈工作准备回家过年了。年后要继续在天津进行用研工作,希望在本命年踏踏实实工作,完成自己的心愿。
201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