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最近变得有些无理取闹,一旦她的要求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就会哭闹起来。我迫切地想要知道这是不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反应?
一天,女儿要巧克力,我告诉她巧克力吃多了牙齿会坏掉,况且现在家里并没有存货。她哭着闹着朝奶奶要,奶奶说不吃了,没有了,女儿音量加大“我就吃一个”,奶奶立马顺从“好好,别哭别哭,还有最后一块,吃完就没有了啊”。女儿立马安静下来,心满意足的等着奶奶去拿了。
都说“隔辈亲”,老人总是希望小孩子高高兴兴的,所以,他们经常就对孩子的要求让步。灵性导师埃克哈特·托利有个“情感隐痛”的说法,他认为这种“隐痛”消极思维的来源。当孩子有隐痛时,我们应该做的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这种隐痛。孩子的情感隐痛出现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非常戏剧性,大部分时候父母要“狠”下心来,不要对这场戏信以为真,不要太当一回事。往往孩子的这种隐痛是因为期待受挫而引发的,家长千万不要马上就满足孩子的要求,否则,孩子会学到:我表现得越不开心,就越可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比如老人对孩子的这种轻易妥协,慢慢地就助长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隐痛。
我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坚持住大人的立场,我们不能让孩子牵着鼻子走。养育过子女的父母都有经验,孩子是一种可以敏锐洞察你的底线的小生灵,他们好像能感受到谁会向他们妥协,常常能找准防守的薄弱点,一击即破。
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绝不能作无底线的让步。我们应该在孩子还未遭遇更多的挫折之前,教会他们生活中多得是艰难地时刻需要应付。通常,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都是希望他们拥有乐观、才华、口才等等美好的东西。殊不知,生活绝不都是随心所欲的,让孩子学会战胜生活中的打击更重要。如果想让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后,可以完全独当一面,生活的更好,我们必须要教会他们锻造内心,战胜打击。
让孩子接受生活中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否认(Deny),愤怒(Angry),讨价还价(Bargain),抑郁(Depression),接受现实(Accept),缩写为DABDA。
就拿我女儿朝奶奶要巧克力这件事来说,女儿进入到了前三个阶段—否认(Deny),愤怒(Angry),讨价还价(Bargain)。而大部分时间,在讨价还价或者抑郁的阶段,奶奶就已经妥协了。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悲伤难过的时候,意志力就会非常脆弱,往往会导致无底线的妥协。殊不知,这不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孩子只有在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悲伤和失望,否则,他们永远无法进入到下一阶段。
很多家长不忍心看到孩子难过,在他们受到打击的第一时间站出来营救,替他们扫除一切障碍。孩子一直生活的一帆风顺,没有机会参与实践,个人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从来感受不到失望的孩子,也难以培养起他们抵抗压力的能力。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父母一开始都曾经希望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生活的打击,但是,时间证明,正是这些无法掌控的打击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
朋友的老公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即便已经结婚独立生活了,一旦有什么问题,第一反应仍然是给老父亲老母亲打电话,这让朋友非常看不惯。“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独当一面,家里的水龙头漏水、灯管坏了,甚至挂个相框都要父母帮忙,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前些年报道的《夏令营的较量》中,中国孩子在面对逆境、抵御挫折方面的能力显然逊色于日本孩子。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平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在孩子遭受打击的时候,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就足够了,不要替他们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顺从孩子,对孩子并没有任何好处。让孩子独立面对逆境,感受从失望到接受的心理历程,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毕竟父母不可能永远保护着子女,无法保证他们不会遇到挫折或损害,父母能做的应该是满怀关爱,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感受,陪伴他们走过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和抑郁的阶段。